标签:
杂谈 |

青云岩位于濠江区大望峰山腰,依天然石洞建成,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素有“海国风光第一山”之称,山上“云岩禅林”,虽为佛殿,又容玄武庙与观音阁相对;山脚大峰祖师庙,虽为道观,也有佛祖塑像在其中。山㘭处楼阁岩洞,回环宛转,特别是被誉为“祗园石刻”的一处景点,山涧流泉,怪石曲径,石壁之上留有很多与情景十分相配的,文人墨客游览时即兴的题词题诗,是欣赏书法墨宝和清泉怪石的好地方。
今天,我们和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四人一起,自驾车在开埠区逛了一圈,跨越礐石大桥,来到一湾之隔的达濠,本想上巨峰赏桃花,没想到,今天是正月初九,民俗中是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前来膜拜的民众络绎不绝。因为车辆太多,被卡在山下,我们无法跋涉上山,只好改道来到青云岩,这里同样也是人流密集,熙熙攘攘,大家都来庙宇上香,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我们虽然未曾前往山上的青云禅寺膜拜,来到这里的草坪上休憩喝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青云岩的入口就在达濠大道边,气势恢宏的牌坊上,正面刻有“青云胜地”四个字,背面刻着“海国云林”四个字。站在牌坊前,远远望去,一座起伏的大山密密麻麻的遍布蓊蓊郁郁的树木。走进牌坊,迎面是一个用青铜制造的大鼎,看起来十分壮观。青云岩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新修的平坦大路,人们开着车能一直到达主峰;一条是从山脚下的古道往上攀登。这条山间小路,到处都是林遮树掩,一路上都是曲曲弯弯,中间有斜坡也有台阶,一会儿走的是陡斜坡,一会儿走着又是高低不一的石台阶,眼前树木茂盛,岩洞奇特,泉水淙淙,摩崖题刻琳琅满目,庙宇寺观建在云岩之间。
沿着石阶步步登高,拐弯走进右边“祗园”的圆门,脚下就是一座小拱桥,小拱桥下面是一个放生池,里面有乌龟、鲤鱼等。桥的左边,墙上塑有“姜太公钓鱼”的雕像,就是“渭水垂竿”的典故;右边墙上是“牧童吹箫”,池里还有一头石头雕刻的大水牛,忘记是什么典故了。这片保存尚好的古迹,就叫做“祗园石刻”,千姿百态的先人墨迹随处可见,这里还有“龙泉砺剑”,即传说中取该处泉水淬剑;“江渚浴牛”, 则是清代举人张兆昆借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诗意挥毫,等等。在这里,依山构筑的庙宇,就是香火鼎盛的“大峰祖师”庙,上有题匾称“莲台高峙”。庙堂与嶙峋奇石、汩汩清泉及清幽的洞穴,构成了一处风光秀美的独特小景观。
从“祗园石刻”的山崖间循山径而上,没多久便被那道新修的平坦山路截断,过去步古道至“青云禅寺”的园门,石级步梯约有700多级,迂回曲折,在树木青藤的荫翳下,空气格外清新。在山径道旁建有小亭或阁榭,供游人小憩,亭台的命名,如“临塘赏绿”、“半山闲趣”等等,为游人在登山中又 平添了兴致。公路修到山顶后,这条古道小径便七零八碎了。以前那股子循山径而登,领略幽深自然山色之美的情趣只留存在记忆之中。
据悉,整个青云岩景区共有摩崖石刻100多题,是一处丰富的文化宝库。这些石刻,有诗词,有撰文题句,多种多样;书法字体上,行草隶楷篆兼备;在内容上,是青云岩清美环境的写照,很值得品味观赏。青云岩景区的石刻与鸣泉、怪石称为三绝,由十八洞到石佛洞,镌石达百处。崖刻《南山南序》称赞这里的山水说:“瀛之东背山面水, 一天然胜地,三界频九岩诸名胜,咸是以供士大夫之游赏。……” 古人对青云岩“衹园石刻”这里的天然景色十分欣赏;如今漫步在仅剩不多的古迹中,仍然颇有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