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我们与赖汉扬老师、杨培秋老师四人一起,自驾车来到距潮州江东大桥三公里左右的龙湖古寨。这座千年古寨地处韩江大堤下的护堤路边,远远望去,一株长在大堤上的古榕树十分显眼,龙湖寨的北门就在古榕的右侧,寨门前又有两株郁郁葱葱的古榕,给整个古寨增添了几许古朴苍老的气息。
龙湖寨的北门是一座小型的门楼,门楼上有一座阁子,登上可以望见韩江景色。寨子外围原来还有一圈寨墙,只要把门楼的门关上,就和外界隔绝了,俨然是小巧的城池。穿过门楼下的石券门洞,就置身于百年以前的街巷了。脚下的这条直街,已经是一道磨得异常光滑的石条路,走在这条石板路上,仿佛时光停滞到了上个世纪。这条直街,道路很长,不是很宽,直街左右边大大小小的街巷,看起来很有讲究,井然有序。沿路祠堂宅第很多,内巷纵横还有不少的名宅巨祠。古寨古老的祠堂宅第等建筑物,活生生印证着岁月的深厚和历史的殷实。直街前段两旁的那些老屋已经被开发出一个商铺密集的街市,各种各样的店铺装饰上有些古香古色,兜售土特产和纪念品的稍多,见到一座驸马公祠,是一间不起眼的屋子,已经被人家开发为书画屋。还见到买棉花糖、糖葫芦的外来者,让人有如回到童年的时光。而行走在直街上的游客,多半是本地自驾车的年轻人。古寨内巷陌纵横,在小巷里转来转去,发现寨内还有不少人居住,不少摩托车就停在屋前。不过,居住在寨内的居民,生活上好像不太充裕,可能有钱的或者年轻的都搬走了。那一座座的祠堂和三进以上的民居,大量是风格简约的明式古建筑和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这些建筑既体现了自宋以来各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又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间工艺精华。门廊主面装饰浓重,门匾、侧壁等多绘风俗彩画,十分气派;天井地铺卵石或条石,摆设花盆,简洁明快;这些建筑虽经历沧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见,墙上壁画栩栩如生,屋脊嵌瓷的花虫鸟兽生动传神。这正应验了一句俗话“潮州厝,皇宫起。”
龙湖原来称塘湖,因村西、南、北皆池塘,由于中央直街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改称“龙湖”。这个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就是一座小城。目前我们看到的,仍然保存了龙湖寨全盛时期的风貌。这些建筑的风格特色同潮州传统建筑一样,属潮汕建筑的风格。可以想象,当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况,可以说是一处正在发育的城市雏形。据说,古寨的地形以及建筑风格与古时的潮州府很相似,因而有潮州小城之称。
龙湖寨,这个有着“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美誉的古寨,作为一个自然聚落,聚居的姓氏居然达五十余姓之多,是潮州少有的姓氏繁多、宗派林立的杂居聚落。其规模之大,在岭南地区的自然聚落中极为鲜见,而其中的祠堂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地处直街显眼地方的阿婆祠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在过去,很多女性都与祠堂无关,而在龙湖寨,这座专门为女性而建的阿婆祠,是当年寨里的富商黄作雨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为其生母周氏建造的。祠堂建于清康熙年间,比安徽黄山那座建于清嘉庆年间、号称中国唯一一座女祠堂的清懿堂,还早建一百多年。阿婆祠的大门肚宽达建筑物宽度的一半,比例极为张扬,有“阔嘴祠”之称。康熙初年,66岁的周氏逝世后,黄作雨欲将其母牌位放于氏族宗祠中,却遭到族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周氏是婢女入妾,地位卑微,不能享有入祠资格,否则坏了祖宗的规矩。为一名普通的女性立祠,在整个潮汕地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另一座方伯第祠堂,是龙湖古寨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国建筑之一,是明嘉靖福建按察使、广西左布政使、潮州先贤刘子兴裔孙刘正兴95年前始建的宅第。该第坐北向南,四进一后包带后花园布局,以中式建筑为主,配以西洋装饰。该建筑有大量精美的彩画、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等装饰,是潮州民国时期建筑装饰艺术的代表。古寨北门附近那座祭先生王侗初的祠堂,是明万历年间,王侗初于和一谢姓弟子自福建到此开馆授徒。由于二人将精力全用在教学上,以至于都没有子女传后,他们死后,学生们“哀其无后,而设专祠以祀”,甚至连同王桐初的父亲及那位谢姓弟子也一起祭祀。龙湖寨内最大的祠宇是许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许氏宗祠行栏大厅的进阶都用巨石,其他石柱、梁、栋等用完整的材料铺满,它是龙湖寨最为坚固的祠堂,至今还保存得较完整。这座祠堂的格局按潮州传统建筑"四点金"并进行扩大而成,布局分为四进,大门,二门厅,其二门为三面门,称为三山门,三山门的中门也称鞠躬门,其上额有两个突出的圆形门簪,称为"门当",门两旁有两个石鼓,称为"户对",那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在龙湖寨南门,还有一座奇特的天后宫,这座天后宫的大门所绘的门神并非是威风凛凛的秦琼、尉迟恭,而是两位端庄肃穆、和蔼慈祥的女性,她们手执如意,身着罗裙。至于为何是女性,至今没有人能作出解释。
这个龙湖寨是南宋绍兴二年以前初创乡,历经数百年,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筑寨自卫而成现状。龙湖寨历史上的龙湖寨处于韩江的出海口,东有韩江西溪,西临尚未湮没的古彩塘溪,陆路又是通往府城的要道,周围十里沃土,具备水陆交通的特殊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上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一直是潮州商业贸易十分活跃的墟市。160年前的清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潮州辟为通商口岸,因潮州民众强烈反对,加上南海滨线逐渐南移,三年后,中英双方改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和樟林港随之崛起,与潮州其它港口一样,龙湖寨的海运口岸功能逐渐退化,此后才演绎成为内陆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