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海南岛荒山野岭中摸爬滚打的过来人,什么样的热带植物没见过?可是,我们却很少见过胎生的树木!生长在海南东寨港的红树林,就像哺乳动物一样,是胎生的。这种红树胎生的方式非常特殊,种子成熟以后不掉落,而是在母树上发芽,向下伸展出幼根,将胎根暴长成茎,上端生出两片叶子,变成一棵幼树。幼树一旦长成,便自行从母树上脱落,垂直下坠,幼根插入海滩泥中,继续独立地生长,一至二年后便可长成一株小灌木。红树创造生命的这一系列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嫓美。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潮涨潮落让红树林像壮观的海上森林一样,许多鸟类在红树林中栖息,对于游客来说是难得的自然风光。从海口市区出发,走海文高速,大概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东寨港地处海口市东北部与文昌市西北部之间的内海,海岸线曲折多弯,海湾开阔,滩面缓平,演州河、三江河、演丰东河和演丰西河四条河流,携着年产7亿立方米的水量,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流入东寨港湾,并在此汇集出海,许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涨潮时沟内充满水流,滩面被淹没;退潮时,滩面裸露,形成分割破碎的沼泽滩面。红树林就分布在海岸浅滩上,它摇曳于清波之上,水鸟翔集、游鱼穿梭,如诗如画。3337.6公顷的保护区里,红树林面积就占了1578.2公顷。如果不是周末,游人不会很多,环境非常幽静,水鸟倒是不少。偶然经过的游船,在河面上翻过几道白浪,随即消失,四野又安静下来,静得几乎能够听到树林间鸟儿低低的密语。阵阵海风吹来,让人心情很愉快,不仅可以让红树林湿地丰润的空气滋养心肺,释放身心的疲惫,还可以感悟红树坚韧不拔的旺盛生命力。
站在东寨港绵延的海岸线上,海风吹拂,浪绿林翠。举目远望,广袤无垠的绿海中,显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这些红树林长得枝繁叶茂,高低有致,色彩层次分明,再加上枝头栖息的白鹭,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走近些,只见眼前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海风拂过碧绿的树冠,海浪拍打着绵密的根系,一棵棵红树密密匝匝,飘逸潇洒,树皮呈红褐色,树叶墨绿,风姿绰约,亭亭而立,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挺美的。想当年,整天在山里割胶、开荒、砍芭,面对着一整片几百上千亩蔚为壮观的红树林,成群的海鸥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上面飞来飞去,是那么的使人心旷神怡。许多人一辈子都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宽阔的红树林海滩,眼前的情景实在反差太大了。红树林并非红色,而是一片郁郁葱葱,之所以命名为红,是由于树皮中富含单宁酸,单宁酸暴露于空气中会氧化成红色。全世界的红树林有24科82种,其中16种是胎生植物,也是植物世界仅有以胎生方式繁衍生息的植物。东寨红树林群落,是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共有红树植物16科32种,其中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尖叶卤蕨为珍贵树种,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为海南特有。
为了方便大家观赏,东寨港红树林修建了水上栈道,木栈道的一边是原始的红树河滩。全长2.4公里的海上木栈道,走走停停,边观赏边拍摄,从一头走到另一尽头,大概要花一个多小时。栈道中有一段跨越红树林上方,特意做成了透明底。透过脚下的玻璃可看到,潮水褪去的滩涂,露出了高出滩涂半米以上的红树林根茎,粗壮有力,交错缠绕,有的像八爪鱼一样呈放射状扎进滩涂,有的如盘龙一般紧紧盘踞地面,有的根还从枝干上长出来,向下垂直扎到滩涂中,地上爬满了滩涂鱼,有些还藏在树丛中,成群结队的招潮蟹在泥沼中吐着泡泡,整个滩涂一刻不停地涌动着生命力,不同的物种在潮起潮落间,和平相处,生存栖息。阳光撒在乌黑的滩涂上,金光点点,撒在湛蓝的海面上,粼粼波光,白鹭在翠绿的树林间飞翔,背景就是生机盎然的野菠萝岛,岛上一半是红树林,一半是形态奇特的野菠萝林,连片蔽日,摄入眼眸的景色,简直是美得一塌糊涂。
对海南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是海口历史上最重要的绿色景观与生态保护屏障,保护区内生长着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被誉为“海口之肾”,是海口一处经典的城市景点和靓丽的生态名片。时至今日,当初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政府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海南农垦调集了文昌、万宁、琼海等市县23个农场的9000多名农垦职工,在三江农场这片万亩滩涂上,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围海造田工程。这片红树林海滩,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海浪冲刷,海滩涂都是十分稀糊的泥巴,许多参加围海造田的知青和老工人、职工子弟一起,要趁退潮时趟水,走下滩涂到达施工地点。大家不能穿鞋,只能打赤脚,不仅海水很冷,而且烂泥巴里隐藏着许多看不见的老化树头、尖锐石头和犀利贝壳,以及其他杂物,一脚踩下去,不仅深陷其中,十分黏腿,还常常被扎破了脚板,每踩一步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那个海南百年不遇的寒冷天气中,顶寒风,抗恶雨,每天都浸在冰冷海水、烂泥中作业,牙齿被冻得咯咯打颤,尽管手脚不停地劳动,还是麻的,几乎每个人的脚都被红树残桩和贝壳扎破,肩膀挑土磨破皮红肿……在大山里,知青们用惯的一把公鸡牌锄头,在三江围海这里却没有施展机会。滩涂淤泥很深,得用一种直板的铁锹插进土里,将淤泥切成一块块的泥土。负责搬运的人,就把泥块装进竹筐,挑到垒坝点。不管铲泥还是担泥都是重体力活,特别使用腰力,但是年轻的知青,谁也不甘落后,干起活来争先恐后,热火朝天。各场人马各管一段,整个围海工地远远望去,象一条巨龙,十分壮观。干累了歇一歇,很快喘过气来继续干。最麻烦的,是“人有三急”,滩涂上男男女女,无遮无挡,想要解手,只好跑到远远的红树林里,十分尴尬。然而,由于地基太软,不是筑上去的海泥往下沉,就是辛辛苦苦垒上去的堤坝,过后总是塌陷了。好不容易将近万亩红树林夷为平地,却因为土壤盐碱性大,海滩变良田的初衷没有实现:起初是埋头种水稻,水太咸,自然长不出粮来;继之曾经试种菠萝、试种剑麻,试种甘蔗,都没有成功;最后,种椰子算是比较成功,号称“万亩椰林”,由于椰子产量低,不见效益,只能再把椰子树挖掉,改挖鱼塘,养鱼养虾,又成为“万亩海水养殖塘”。四十二年过去了,当年曾经参与三江围海大会战的知青再也没有回去过,并不知道,在那个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火红年代,为了让“沧海变良田”,大家满怀革命热情,抱着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眼光投向大海,向大海要粮食,结果是干出了一个事与愿违的工程。不过,如今也听说了,三江农场这片土地已移交给地方管理,原来一度被围海造田的9466亩土地,将建设红树林万亩湿地公园,四十多年前三江红树林的盛况有望重现。
史料记载,412年前的了1605年,发生了震惊古今的琼北大地震,地震导致地层下陷,72个村庄沉没水底,形成了东寨港。东寨港形成以后,红树林的种子顺着潮水从文昌清澜港漂过来,生根发芽形成了这片红树林。著名的东寨红树林,就分布在10多公里长,因陆陷成海,形如漏斗,海岸线曲折多湾,泻湖滩面缓平的海滩上。这片茫无边际的红树林,像一道绿色长城一般,出没在海水之中:当潮水上涨时,海滩被海水淹没,树干浸泡在水中,只有茂密的树冠飘浮在海面上;退潮后,泥泞的树干露出海面,盘根错节,好像一片原始森林,因而有“海上森林”或“海底森林”的美誉。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沙滩上特有的植物群落,适应海水,胎生幼树,这两种植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它具有很多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生命力。人们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力、人类的渺小和红树林的宝贵。数百年前,清政府曾立下了“奉官禁令碑”,制定了对红树林(也即茄椗)的保护条文:要大家一起来种“茄椗”,红树林枯木不能私自折,乱取私折枯木,要罚;自家的牛踏坏了红树林小苗,要罚;正在生长的红树林被刀斧损伤,要罚,抓到破坏红树林的人或物,有奖赏,私自放了的,也要受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扶村长久”,保障村庄的安宁。
乘着游艇进入红树林,隆隆的马达声不时惊起一群群藏匿于林间的白鹭。游艇穿过一片开阔的水域,很快就深入到了红树林的腹地,沿着蜿蜒曲折的水道缓缓前行。在潮水湮没的地方,茂密的红树林只露出翠绿的树干,随波荡漾。只见绿绿的红树林,一簇簇紧挨在一起,漂在海水上,一株株树干卷曲,叶子肥厚光亮,枝连着枝,根连着根,簇簇拥拥,依依偎偎,千姿百态,离奇古怪,小鱼儿在其间游动,白鹭悠闲地在枝头栖息。树顶上,点缀着一簇簇白的、紫的、蓝的小花朵,在阳光映辉下格外绚丽多彩。走进红树林深处,可见在密林深处的海滩上,有着一些弯弯曲曲的小溪,在一些潮水未浸到的滩涂,红树植物那如化石般嶙峋虬劲的枝干,支根十分繁多,盘根错节,东弯西曲,一棵树上有时可以挂下数百条气根,纵横拱形交叉在一起,直插在泥土里。这些支根不仅能支撑树冠,而且本身还具有吸收氧气的功能。支柱根的表皮有皮孔。里面有相互通联的孔隙。红树的地下根通过气生根得到正常的气体交换,而不致于在淤泥中窒息死亡。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是时代的要求,是海南的生态基础和生态地位使然,而东寨港红树林无疑是最好的标本。东寨港红树林,水中有树,树中有水,它防风消浪,护岸护堤,调节气候,栖息群鸟,荫庇游鱼。在游客眼中,是鱼鸟共戏的海上森林;在当地人眼中,是世世代代生养一方的金山银山;而在专家学者眼中,则是天赐海南的宝贵湿地生态系统:不仅保护着海岸线不被海水侵蚀,还为候鸟提供天然的栖息地,孕育着大量的鱼虾资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