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朋友,你见过原生态的野生蚝埕吗?与现在大面积的牡砺养殖大不相同,它们不是成片吊养在海水中,而是在海湾的滩涂地带,一连片摆布着无数不规则排列的大大小小石块,石块上斑斑驳驳、重重叠叠地长满了暗灰色粗糙的贝壳,这些便是原生态的海蛎子,这些海砺子的周围,还附着了不少的海苔和其他海生生物。涨潮时,它们完全被湮没在海水中,引来了无数的小鱼小虾觅食;退潮时,它们便完全裸露在海滩上,任由风吹日晒,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小时候,汕头湾有不少海滩,其中就不乏成片的蚝埕,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汕头湾的大量滩涂,不是被围海填地,就是建起了漫长的石堤,这些成片分布的蚝埕也就自然而然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两年,先后去了饶平汛洲岛三两回,这才重又见到了难得一见的蚝埕,重又拾回了儿时的感觉。汛洲岛的这片蚝埕,位于岛的南湖湾东侧,傍近三叠石。从海山镇的欧边码头坐船登上汛洲岛后,沿着海滩上的硬板路一直朝东,来到几个茶座后,拐下海滩,沿着海滩的沙地再一直向前,直至拐了个大弯,离三叠石不太远,退潮时,便可见到这片在潮汕地区海滩上难得觅见的蚝埕,也就可以见到原生态的野生蚝和采蚝女了。
入冬以后,正是海蛎子收获的季节。汛洲岛南湖湾这片蚝埕,是岛上不少淡水小渠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偏低,微生物较为丰富,适合贝类生长,一直以来就是野生海蛎子的天堂。与人工吊养的太平洋牡蛎相比,遍布礁石表面的海蛎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海洋贝类,人们挖个不止,它也生长不已,壳微张时,藉纤毛波浪状运动将水流引入壳内,滤食微小生物,从不用人工放种、放饵料。野生的海蛎子一般个头较小,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著于礁石上,外形较圆且不规则,边缘较光滑。
如今汛洲岛上的采蚝女,大都是岛上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其中有一个,我就有点认识,她的儿子在南湖湾畔开了一家茶座兼餐厅,她平时也在餐厅里打杂,碰上游客多时,她就会趁着退潮,提起竹筐,拿起铁钎铁锤来敲蚝,凭以增加些许收入。采蚝女挖海蛎子,也是个费力气的活儿。只见她们躬身弯腰立在或大或小的礁石旁,手握铁钎作为蛎子刀,贴近礁石表面,用力从根处往下剜,海蛎子就会纷纷落到海滩上,随之便捡起扔到竹筐里。一个潮汐退去的时间,一竹筐海蛎子便可采敲得到。开始涨潮后,趁鲜背了回来,要吃时,用水淘洗干净,加上两瓢水,直接下锅,盖上锅盖加火蒸煮,见到锅盖四周冒蒸气时,马上掀开锅盖,将它们倾倒出来。这样,海蛎子原来封闭的上下壳,自然就张开了口,出锅轻轻一掰,就可剥出里面的蚝肉,沾上一点酱油葱香,送进嘴里,肉质肥嫩丝滑,口感鲜甜,带有些许微妙的乳香味,那滋味,可是大酒家也难得尝到的一大享受。
汛洲岛上其他几个采蚝女,则是将采到的海蛎子撬开后,摆在码头前的路边吸引游客,当众挑出蚝肉叫卖,让游客带着回家自己煎烙或者煮汤。这些原生态的野生蚝,个子比养殖的太平洋牡蛎小了许多,显得特别鲜甜,与汛洲岛上的石蟹、香螺一样,可算得上是一大特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