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公元”老厂

(2017-08-23 08:38:09)
标签:

杂谈

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

数码时代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公元”胶卷,不知道暗房技术,更不知道当年的汕头永安街96号,因为生产中国民族工业的感光材料而蜚声海内外。今天永安街96号的53间民宅,这个公元印相纸和胶卷生产的发源地,虽已房改,大多数为外来人员居住,外貌破败而冷清,然而,街内清一色的三层洋楼,外观浮雕造型、拱顶楼楣、西式门窗、中式大门基本完好。时光倒流60多年,当年位居这里的公元老厂,生产的“公元”牌产品,曾经开创了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新纪元和辉煌历史。

如果说,四永一升平是旧汕头商业繁荣的象征,那么永安街96号则称得上是我国感光材料的摇篮。

1949年5月,我国感光材料工业先驱者林希之,在至平路太古南记大楼创办了“公元实验室”,开始从事感光材料的研制。1950年6月2日,新中国第一张原始氯素照相纸在“公元实验室”中诞生。1952年10月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张黑白照相纸,由此开创了国产感光材料的新纪元。1953年4月1日,汕头私营公元摄影化学厂(汕头感光化学厂前身)在德兴路76号正式成立。建厂初期,公元厂仅有职工15人,工厂占地面积136平方米,生产设备仅有一台土法上马的13英寸木制小型涂布机,采用石灰干燥方法,产品只有单一的黑白印相纸,工业总产值为6.2万元。上世纪60年代,德兴路76号被改为“德兴路小学”。今天走近这座建筑,精美的窗饰仍透露出陈年的风华,而大楼内部却相当破旧。遗憾的是,现在这里的住户对曾经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资扩建“公元厂”,1955年5月开始,公元厂从德兴路迁至永安街。永安街沿街的的53间民宅经过改造,打通了部分楼体,因地制宜,安装了相纸涂布机、挂杆式干燥道、钡地纸涂布机、超级压光机、压花机等设备,年产照相纸35万盒,后来又试制生产胶卷、人像胶片、印刷胶片、电影正片等产品。不但扭转了感光材料依靠进口的局面,有些产品还出口远销国外。

永安街穿越永平路、商平路、海平路,直达西堤路。当年的公元老厂位于永安街接近海平路的一段。如今尽管老态龙钟,但风韵犹存。楼里通道狭窄,迂回曲折,黑暗阴森,破旧脏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人气鼎盛、灯火通明的生产车间。依稀记得,那时候,每一个“公元”工人都是骑着自行车上班,单车就存放在96号的大门两侧,走进厂区,登上每一道大白天都要亮着大灯的楼梯,不管是走进车间,来到天台的礼堂或者是漆黑而潮湿的仓库等处,每天都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当时,汕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嫁人要嫁公元人”,就是因为“公元”的待遇好。可见,尽管当时汕头公元厂屈居于民宅改造而成的厂区,却是创造了多少辉煌。那时候,公元厂每年产值利润达到几千万,成为令人羡慕的好企业。在那个年代,汕头公元厂生产的黑白相纸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一半以上。根据《中国印刷年鉴》统计,从1964到1981年,汕头公元厂为国家创下了3000多万元的利税,为国家作出大量贡献。作为科研机构的研究所也一样,毫无例外。在如今看起来,只不过就是三两个客厅几间房。在这么简陋的小屋里,却先后研制出黑白相纸、人相胶片、胶卷、X光胶片、印刷制版胶片等五大类65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家17项空白,为祖国感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一条横梗在街内的吊车钢轨,一排原冰池车间的瓷砖墙,随处残留的时代标语,除此,再也找不到任何与工厂相关的信息。

1958年,“公元厂”在市郊上岐大路村(护堤路)征地196.8亩,开始建设新厂。当年,这里是一片荒郊野岭,遍地墓冢,建设者硬是靠肩扛手推平整了土地,他们白天干活,晚上就在竹棚里过夜。经过多年建设,1976年新厂初具规模。1984年10月,公元厂迁往这个位于护堤路168号的新厂,开启了一段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的历程,永安街的老厂便完成使命,寿终正寝。中国感光工业史上,“公元”是一个图腾式的符号。永安街公元老厂遗址,曾经承载着老一辈公元人的强国梦,创造了多项的奇迹,在中国民族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元厂”已发展成为大型现代化企业,更名为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踏进新厂,只见厂区整洁幽静,绿树成荫,大片的石板路,空旷的广场,巨型的喷水池,高大的办公楼,一排排车间大楼整齐排列,外观简朴而不失大气。然而风云变幻,时至2005年,“公元”这个在中国感光工业史上创下诸多第一、令汕头人引以为豪的感光巨人却黯然退出时代的舞台。半个世纪间,“公元”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感光材料品牌,巅峰期其感光材料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十分之一。几代公元人为国产感光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感光史甚至世界感光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记忆中的“公元”老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