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null

null
上了年纪的人,总喜欢念想过去的一些东西。过去的一些人、事、物,会像一部古老的纪录片一样,时不时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映。碰巧“六一儿童节”到了,网上繁繁杂杂又在扯起儿时的故事,不由得也勾勒起我的阵阵回忆。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伴随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小人书”及出租“小人书”的小书铺。

null
上世纪五十年代,街上到处都有连环画书出租店,或叫小人书店。出租店里,墙上挂满连环画书的封面,挂不完还吊着一排排的,编上号,要看哪本,就到老板那儿去取,一分钱就可以看两三本。小时候的我们,只要放学后有空闲,就会端着牛皮纸封面(封面已撕下挂着)的小人书,坐在小凳子上,看得聚精会神。

null
那时候,我住在崎碌片老徐炒粿侧旁小巷里的洋楼上,门楼前侧不远就是一个老板名叫“白兔佬”的小人书出租店,潮汕方言叫做“古册铺”。只要身上有一分钱,就会去看几本连环画书。甚至,还曾碰到身为邮递员的父亲,也会趁下班抽闲在店里看“古册”。当然,大人看的内容自然与我们小孩子看的不大一样。

null
印象中,一本小人书少则也有几十页,讲一个故事,有生动的画面。那些描述战争年代的《鸡毛信》、《铁道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一支驳壳枪》等等,都是我十分喜欢阅读的。除了感受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外,故事情节的刻划和如何叙述,均不同程度从中得到领悟,甚至还对画画也产生了兴趣。

null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喜欢上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尤其是《红楼梦》,比别的小人书更美,其中红楼十二钗的形象,一个个或婉约清丽,或风姿卓越,或出尘脱俗,惟妙惟肖,更令人爱不释手。这些简单易懂的文字,一看明了的绘画,把我们带进了阅读的世界,那种陶醉和迷恋,至今都难以忘怀。

null
童年的记忆里,小人书是我们的最爱。每天放学后,“白兔佬”那间“古册铺”是经常光顾的地方,不足10平方米的屋里,几张小木凳常常被坐满,一只小凳两个孩子挤着坐是常有的事。“白兔佬”很精明,常常把厚厚的连环画拆开,重新装订成两三本,封面用牛皮纸包起来,用毛笔写上书名,赚取了不小的利润。

null
多少年来,小人书情结已牢牢缠绕着我的心,解不开,剪不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儿子小的时候,也常常看小人书,不知道小孩是否像我一样受到了小人书的熏陶,反正小人书也伴着他度过了比我幸福的童年。不过,到了后来,这些小人书已不像过去那样一小本一小本的,整套书动辄就是十六开大的一大本。

null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被称为小人书的连环画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永恒的。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娱乐生活简单的年代,正是这种小人书,连同那些小弹弓、跳绳等,陪伴着许许多多孩子度过了孤独而美好的童年。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温暖,那是一帧永远美丽生动的风景。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