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想过,浩浩在家是这样的,他噼里啪啦跑下来,帮我打开小区楼道门,怯懦地喊一声:“王老师好。”扭头快步走在前头,一溜烟消失在楼梯口。我抬头望了望蜿蜒转折的楼梯,恰好在重叠的空隙里,看到了浩浩的笑意盈盈。
一、所谓疯孩子
决定来浩浩家家访,是开学后才有的想法,原本安排在下学期,但那天在教室里发生的一件事,使得家访提早了规划。
我听着小干部的告状,匆匆赶到教室,看到了七八张歪七扭八的课桌,散落一地的课本,以及一个藏在窗帘后面怎么都不肯出来的浩浩。我制止了周围同学们的告状,来到浩浩身边,拉了拉窗帘,拉不动,猛一掀,看到了一张倔强的小脸,糊在他脸上满头的水,分不清是汗还是泪。看到是班主任,他稍微有些紧张,但还是拿那双大眼睛,斜楞我,满脸不服气。
这是咋了?周围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王老师,他看到练习是良就把卷子揉皱丢地上了。”“老师,旁边小朋友要去捡,他不让捡开始乱丢书本。”“王老师,他把我课桌掀在地上了。”……我盯着他:“是这样子的吗?”他还是不说话,冲我翻了一个白眼。我强压住内心的怒火,不停提醒自己要专业、要冷静。于是把他脱离当下环境,喊到了办公室。
这是开学以来的第二次,上一次,是他觉得自己字写得不够符合自己的要求,反复擦写,最后一生气把新发的练习本撕了,同桌去捡还被他推倒在地……
这样下去不行,我需要进一步的家校沟通。
二、万事皆有因果
1.人为归因
为了极力淡化“告状”的意味,我缓和几天联系了他的家长。一进门,孩子便羞涩地躲到了妈妈的背后,被母亲拉了出来,“快,说王老师好!快哪!”浩浩一噘嘴,转过了身,嘟囔着:“说过了的!”我连忙接上:“刚刚一路问好上来的,真有礼貌!”浩浩妈妈搓了搓手,请我去沙发坐。
一落座,我发现了浩浩妈妈的年龄,似乎比一般同龄小朋友母亲大。果然,浩浩还有一个姐姐,两人相差17岁。这时候,浩浩爸爸也到家了,第一句话就是:“早知道这个小孩不用生的,讨债鬼一只,给老师您添麻烦了。”我关注着浩浩的行为,当他听到父亲的话后,立马皱了眉头,坐到了妈妈那一侧。
在交流中,我了解了家中多是母亲照料孩子生活学习。父亲较忙,难得在家,一见面就被各种告状,火气上来有时候就动手,使得孩子对父亲较抗拒。母亲虽对小儿百般呵护,却也拗不过儿子的顽固,经常焦虑不知如何是好。
“他和她姐姐啦,完全不一样,姐姐一路长大都不用管的,很乖的。”浩浩妈妈很痛心。
得了,双生枝也有高矮,用一样的教育思维,事倍功半,应采取个性化教育。
2.环境归因
“浩浩,带王老师看一下你写作业的地方好不好?”浩浩点点头,带我去了书房。通过环境细节更能看清楚孩子的状态,这些痕迹,躲在书架上,藏在课外书的折角里,也留在课桌上的涂鸦上,无声却又准确。
在浩浩书房里,我看到上层书架上整齐地罗列着一系列的中外名著,轻轻一摸,都是灰。下层书架堆着乱七八糟的绘本、漫画,还有一些没有了封面,上面随手画着一些涂鸦,是浩浩的。我细细翻阅了一下,都是“爆笑校园”“幽默大王”一类的书籍。
与乱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桌旁边的小汽车集结处。浩浩自豪地说,这里有近120辆玩具车,是他的珍藏。他每天都会仔细地擦拭小车,不希望小车上有一点灰尘,当然,小车是绝对不能让别人触碰的。我想,孩子在某方面有强迫症,是否也表现在此呢?
三、心贴心,共谱乐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于是今天我走进孩子的领地,希望能够和浩浩心贴心。针对孩子的在校表现,结合家访,我制定了“浩浩成长手册”,明确在校以“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向,也向其家长提出了几点要求:
1.改变母亲过于温和,父亲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在目标一致情况下,形成教育合力。尤其是父亲的打骂教育,会促使孩子形成过于懦弱或过于暴力的性格。在浩浩身上已经体现了后者的不利影响,萌发了叛逆的种子,及时改正才能减少孩子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以暴制暴,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2.更换孩子的阅读书目,选择有正能量的课外书。阅读可以构建孩子的三观体系,尤其是早期的读物影响甚远,只追求经济效应的垃圾图书会破坏孩子纯真的语言系统,没有营养的快餐式漫画对孩子有弊无利。
3.要求虽严格,但要允许孩子犯错,进行过程性评价。浩浩在某些方面凸显了追求完美的刻板印象,这是由于高期待值与低结果不匹配形成的落差感,促使他迫切想要好的结果做不到,内心崩溃,并发泄在摔东西打人上。若家中气氛温和,在孩子犯错误时温和引导,能帮助浩浩渐渐从钻牛角尖中解放出来。
4.多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浩浩的发火是色厉内荏,如刺猬般努力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其本质还是个在姐姐光环下自卑的小朋友。他需要家人的肯定,需要老师认可,因此尤其在意、敏感他人评价,那我们就多鼓励,因势利导。
新的一学期即将来临,也是翻新孩子表现的机会,我们,期待浩浩点滴的变化!
本文获2022年浙江省寒假家访案例征集二等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