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自我价值肯定引导学生重塑自我的六环节教学模式
(2022-03-17 08:02:11)
创立背景
知识本位、应试教育、过度注重遵循传统习惯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缺少个人主动性的情况下机械识记,他们的个性、个人愿望、判断力和创造力发展相当微弱。社会持续健康进步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那么教育何为?教师何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要充分地表现自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之于教育,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和力量,是个体对自由、对自身解放的最内在渴望。这种内在动力促使个体在承担责任,追求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使生命意义得到肯定,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在我国,老子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宜厚德载物。”韩愈“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鲁迅“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等等,都是生命自我价值肯定思想的体现。
培育思想力量是引导生命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因素。生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坎坷崎岖在所难免。个体处于境遇之中,境遇之于个体具有两面性——建设性与毁灭性。个体受制于他人,受制于文化,受制于自身条件,这是个体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导致主体性的贫乏与空虚,造成生命的痛苦和寂寞。生命与生命的局限处于亘古永恒的矛盾之中,积极的人生过程正是生命在与其局限性相互切磋砥砺的过程中,主要凭借思想力量,逐渐看清自身的困境,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探寻到切合实际的解决途径,依靠忍耐和有所作为,摆脱出来,赢得自由的喘息。所以正是个体思想力量的由弱变强,从劣到优的不断突破,使得人能化被动为主动,凝聚建设性因素,化危为机,化腐朽为神奇,生命才能够破茧而出,完成走向自由的嬗变。因此,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力量是成长成就生命进阶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物质文明取得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其背后正是中国人民思想力量蓬勃发展,不断的突破与进阶。
课堂中学生思想力量的发展意味着谨慎、充实的精神生活;意味着对学习材料、自身以及周围的世界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挣脱困境的答案;意味着精确、全面、新颖的判断;意味着尽量避免思想者自身的习惯路径和局限性;意味着要充分调动观察、记忆、怀疑、想象、调查、解释、评价、质疑、分析等等。栉沐其间的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自信和自豪感,正好契合了生命渴望肯定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内在需求。从自我经验的起点出发,顺应表现和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存在的独特价值应该是教育教学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在长期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自我价值肯定引导学生重塑自我的六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概述
作为教师,我们能够,也必须做的是对每个学生保持开放的态度,用教学创设一个又一个让他(她)有机会参与其中,重塑自我的平台,引导他们立足于自我的起点,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会在教师贴近他们个性实际的教学引导中越来越强,逐渐确立他们的这种自我核心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意志和决定会越来越具有创造性和责任感,他(她)会不断鼓励自己,督促自己,勇敢追求实现自己我价值的肯定。
以学生的自我经验为起点,通过反思经验,拓展深化,打破积淀,获得新知。这个过程是回归自我,引导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实现自我的肯定与升华的过程,是获得智慧、创新始终在路上的过程。我们学科组把这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述归纳为“基于自我价值肯定引导学生重塑自我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包括“新课导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表达认识——反思经验——拓展深化”六个环节。
新课导入
遵循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学,自己实践。
问题情境
思考产生于情境。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石,他(她)们对熟悉的东西具有经验储备的优势,同时新鲜的东西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两难问题、争论性问题可以把人带入思考的境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是直观材料,尽可能选择与他们自身经验联系紧密或者就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热点,甚至可以选取他们为了填充精神空虚看上去热衷的体育、追星、网络游戏等;也可以选取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忽略熟悉失望遗憾欢乐愉快悲伤绝望的事实经验,让这些自我经验进入思想的地带,作为思考判断的对象。由此创设的问题情境他们易于接受,乐于参与,隐藏着他(她)们成长困惑的内容材料,方便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首先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或周围的世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也要要恰切地提出问题,问题不在多,而在于问的准,问得正好能激活思考和探索的兴趣。要善于运用提问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揭示矛盾,通过分析矛盾,逐层剥离,追根溯源;多角度追问,开放他们讨论的空间和深度;提出问题能让他们在思考自身经验和经验的彼此碰撞中擦出思想的火花,探索出新知识、新认识,用思想的灯火照亮自己模糊昏暗的精神世界、生活空间,也是督促他们形成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重要步骤
表达认识
肯定每个学生的个性价值,鼓励他们直面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在对话探究中切磋琢磨、砥砺成长。
反思经验
经验既包括师生狭义的个体经验,也包括人类社会广义的文化经验。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思经验,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一种冒险。正如约翰·杜威所说:“一切思考都包含着冒险,谁也不能保证思考的正确性。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入侵’和探究,总是具有冒险的性质,事先无法加以确定。只要思考的结果还没有被证实,那么,它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试验性或假设性。”但是在教学中这个险值得冒,也只能冒。学生就是这样,从自我经验出发,踏上“冒险”之旅,沿着思想的小径,有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边缘到中心,由错误到正确,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反反复复,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达到面对绝望能提出希望,面对问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个体思想和行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构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我教育,亲近社会,参与生活的不二法门,由此生存意志被赋予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
拓展深化
如何把思想引向深入?认识层面——拓宽思想境界。经验有边界,思想只有突破局限和樊篱,不为之前的、现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禁锢,大胆的追寻创意,拓宽视野边缘,放眼边缘之外,才能更上层楼。“风物长宜放眼量”,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对待人世间万事万物。方法层面——首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化、有创意的方法一定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出人意料,而且简便易行。其次,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辨析已有的观点,设计步骤与细节,设想困难及解决措施,形成结论,甚至对自己保持批判性思维,等。
应用该模式需要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好奇心的训练,诸如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对自身及周围的世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生活和读物中的暗示保持敏感,多了解自己,善于从自我体验中领会感悟,喜欢追根溯源,发现读物和实际的矛盾等,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为思考过程包括大量的心理活动,其中细致的观察、记忆、怀疑、想象、调查、解释、评价和判断最为重要,还要学会收集处理材料,学会比较、辨别、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其中每一项能力当然不能只寄希望于学生的天分,而需要教师细致入微,长期坚持的点拨诱导训练。
实际效果
首先,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成长,让他们真正有能力去你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师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共同肯定生命意义的建筑师。基于肯定生命价值引导学生重塑自我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满足生命渴望赢得表现和尊重的内在需要,通过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对学习材料、自身以及周围的世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观察、记忆、怀疑、想象、调查、解释、评价、质疑、分析等,探寻解决问题、挣脱困境的答案,这样以自我为起点,发展以洞察力和思考能力为核心的思想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重塑,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步形成,学生们的思维、意志和决定越来越具有创造性和责任感,这种创造性人格和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将不断鼓励他们,督促他们,勇敢去实现生命价值。
其次,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组自推广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来,逐步形成了热情团结、求真务实、精心钻研、服务奉献学生高质量成长学风教风,课堂教学形成了生动活泼、不断创新,所有学生积极主动、蓬勃发展的景象。
典型案例
共享多样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优秀外来文化,提高鉴别能力。
树立开放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互动交流。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三个框题“共享多样文化”,旨在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世界,培养和增强忧患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学会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全球化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国际间的合作竞争、文化的交流融汇认识模糊,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优秀文化,提升文化鉴别力。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课题:文化多样性
呈现教学目标。
二、 问题情境。
1、耶和华神吩咐他说:
“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 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在夏娃和亚当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
神又对亚当说:
“你吃了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2、上帝死了!
3、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选择归纳问题:
对待神的态度古代西方与中国有差异吗?
四、表达认识。
五、反思经验(选择学生代表性观点,点拨诱导,比较、辨析、追问、评价、判断、质疑、归纳、概括等)。
学生小结。
师明确。(课件展示相关要点)
讨论交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
1、课件呈现:(以文学为例)
······
······
无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到是最穷的。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也找的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辰。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人家窗上的一样明亮;在那门前,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问:这些经典诗文片段带给你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点拨:从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角度,引导学生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
4、师点拨思考方向: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5、师明确。(课件呈现相关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