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的三个支柱
(2022-03-16 15:10:45)
正奇
从教三十年,愚钝如我,时常感到自己并不是真的了解教育,深感每一间教室都是一部复杂的教育学,甚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部教育史。有时自以为触扪到一鳞半爪,很快又因为思绪的见异思迁,那一鳞半爪也逐渐模糊不清。所以只能肤浅地认为课堂教学的深度学习需要三个支柱:
课堂教学的深度学习绕不开知识框架的建构。这是第一根支柱。
学习者必须具备一个可靠的知识框架,因为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框架,遇到问题他们凭靠什么去判断分析,反思错误,自我教育,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任何知识框架当它以概念的状态呈现时,还没有获得生机与活力,因为概念如果不结合具体情境探讨,注定含义模糊,甚至面目全非,所以知识框架尽管由概念、规范等搭建,但必须经过经常性的使用、修正、提升,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和下意识的规则,化为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选择课程的知识应该去粗取精,祛除充塞耳目、遮蔽性灵,仅用来应付考试的碎片化知识,尽可能可靠有用、精要不繁,“删繁就简三秋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用这些知识建构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也建构起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力量。
深度学习不在于记会了多少知识,也不在于触发了哪些似是而非的思考,而是学习者是否建构起了真正可靠有用的知识框架。
思维发展是深度学习的最大的瓶颈。第二根支柱:发展思维。
达尔文自传曾说过:在大自然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能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并适应是一种能力,主要是洞察力和思维能力。
如何突破?
深度学习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好奇心的训练,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对自身及周围的世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生活读物中的暗示保持敏感,多了解自己,善于从自我体验中领会感悟,喜欢追根溯源,其中包含大量的思维活动,观察、记忆、怀疑、想象、调查、解释、评价和判断,还要让他们学会比较、辨别、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每一项能力不能只寄希望于学生的天分,需要教师细致入微,长期坚持的点拨诱导训练。
深度学习中的思维发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精研一招,夸张点说,练成独门绝技:可以学会某个人的思维方式。比如爱因斯坦,他在《1946年的自述》中写道,从四岁开始,他就发现自己遇到困惑、问题、挑战,思绪就围绕这些徘徊逡巡,摆弄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他说:“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他常用的思考方法包括:对令人困惑的现象进行思考,思考某种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与直观经验比照,看有无矛盾。
可以熟练掌握一种思想技能,遇到困惑疑难,围绕它多问自己几个问题,针对其中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准确细致的回答,然后再得出结论。《傅雷家书》中傅聪打算转往苏联学习,傅雷先生告诉他,一个人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祥,把这件事相关的理由一件一件列出来,放在理智的天平上精密的称过。平心静气、非常客观地逐条衡量,自己来一个总结,到那时再做决定。
也可以真正训练学生自己追求创意的能力。
当代思想家文森特·赖安·拉吉罗的观点值得借鉴,他曾说:不要把你的思想禁锢在你之前的所听所想,每当你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法时,就把自己的思维再延伸一点,比你之前的想法更大胆一点;还要考虑你的边缘思维。思维发生在意识的边缘,就像物体呈现在我们视野的边缘。举个追求创意的例子:火车轨道最初边缘带槽,轮子在槽里跑,常常翻车。后来有人提出改成轮子带槽,卡在铁轨上。好,不翻车了。
深度学习要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思。
深度学习当然不能忽略最珍贵的品格培养。这是第三根支柱。
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比大海更浩瀚的景象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一个人的心灵”。是的,心灵对崇高和纯洁的渴望与生俱来,正如鲁迅所言:“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所以深度学习应引导学生做到:对自己,则要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对他人,休戚与共;要有责任担当;追求充实、快乐的生活。充实是不贫乏、不空虚,是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快乐是收获的快乐,是生命与困境的斗争中争取胜利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