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5月08日

(2014-05-08 09:19:05)
家树兄发来《崇明三人行》,很是喜欢,所以等不及他们同意,就做成长微博发出。若追究责任,也在家树,谁叫他拿出来示人。有很多感慨,但觉说出来就俗,还是不说吧。或者“三人行”能出书,我再赘言几句。

《三人行》是我们近年来常写的文体,每次相约出行回来就个人观感各写一篇,体裁自选。我们并不示人,仅作自我陶醉耳,这次我拿出来供友人消遣。见笑了。许家树  

崇明三人行  诗文各一篇

益山:

应王关伉俪之邀与晨星家树海光赴崇明前哨一日游

春风邀我之前哨,正是燕回王谢家。

村醴江鲥无不爱,夕归互笑脸披霞。 

首句点出时间地点,二句点出主人姓氏(王夫人如果姓谢就更妙了),三句点出招待之物,""原来写做"","",既可指人,也可指所食之物包括诗中没有列出的菜肴,内涵更丰富.末句写离别,原来写做"别离",改为"夕归",这样"脸披霞"就双关了,更主要的是暗含了主客之情:主人之热情待客,客人之流连忘返都包含在"夕归"之中了.


海光:

崇 明 游 记

2014318东滩公园杳无人迹,眼前是一片片褐黄色昂着沉甸甸穗头的芦苇,脚下浅滩有刚萌出青青色的芦尖,碧绿碧绿的间在黄色的苇杆中。阵阵疾风掠过,感觉已经是春天了,虽然她还带着少许冷峭的寒意。与晨星益山家树三人并行,进而家树落单,尾在后面200相随。在苇丛中穿行,因风的关系我们说话声大,干的就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的傻事,还游什么园?估计已经在苇滩中惊走不少飞禽。相对而言我们三人的旅行素质较差,刚从欧亚旅游回国的家树虽未直接埋怨,却要求我们禁声。说来神奇,三人刚闭口,很快就听到婉转的鸟叫,像是早就在那儿等着你聆听。这一比,我们与常在外国游走的家树大哥的差距就摆在那儿了,而且还是一段不小的差距。   

看来,能不能听到动人的鸟鸣,是与人的素质和心情紧密相关的,你舍弃语言交流的快乐,同时就会收到悦耳的回应,的确是得了一个世俗的回报。古人早就明白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环境道理,现代人却知之不多且不甚了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仿佛亲近了苇草自己就成了一只飞鸟,融进江水自己就是一条游鱼。依稀记得毛阿敏曾在一首歌中这样唱:投入的笑一次忘了自己,投入的爱一次忘了自己;投入蓝天你就是白云,投入白云你就是细雨 ••••••”诗一样的歌真是唱的比说的好听。想起刚才在北边,那儿有浩大的围堰筑堤工程,是要把崇明建成绿色城市的一部分;这边公园清静而寂寥,成片的芦苇遮挡视线;那边吸沙填海筑坝火一样的工地热闹非凡;放眼东望苍苍茫茫,江海之阔沵沵无尽。诗曰:谁为河广,一苇杭之古来圣贤生此江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先人这样的气魄现代人也有,孰喜孰忧尚未可知,倒是耽心过于功利、频繁的人类活动,会重蹈毁坏自然又反为自然报复的故事。这些天,不都是雾里来霾里去的吗,快乐中是有遗憾的。
     

本来以为午饭是和往常一样随便在外吃点什么的,可是晨星以主人的身份坚决不答应,及到了她表哥家才知道,他们为此已经准备两天。在学校工作的王老师和关夫人(王国栋关蕴芝,嫂子是一位产科医生被益山称为"积德的" 端汤上茶热情有加,一下子搞得我们不好意思起来。我个人对王老师的印象是:中等个子身材魁伟相貌谦谦,那威风凛凛仪表堂堂的样子是外交官的不 二人选,这样的人要是在官衙里当差能震摄一方。
   

到了崇明当然要喝当地的老白酒啦,家树和王老师都是大口扪快酒上头也快,因此言来语去话自然就多起来气氛也好。益山对酒的态度是持之以恒,嘴里仍然是喝酒不上瘾的理论,但总免不了眼往杯中瞧手向那边伸,这是他的常态,我们几个隔三差五碰头的地球人早就心知肚明。去年10月之后,益山对杯中之物是多有提防戒惧,近期血象好转又放任起来,大有将我恪守清规戒律奋然离席的勇气挫平怠尽之势,原来中远君是这样的一种坚持啊。不过无论从身体精神哪方面来看,益山都很健康堪释远念。说是随便吃一点的农家菜,按家树的估计,数量是外边农家菜的数倍之多,有餐前的甜羹,有可口的崇明糕,有白斩鸡,有酱炙鸭,有时鲜的长江鲈鱼;有最为时尚的块茎食品,茨菇,芋头,莲藕,地梨,荠菜饺子,番茄蛋汤,太丰盛了无法一一列举。忘了,还有淋上麻油被扫荡一空的马兰头拌香干。仔细一想,原来是备了更多人的菜,只是孙汤两位女相公未能同行,还真有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味道。餐间王老师向我们介绍这儿虽离上海远一点,但是却非常的安静。除晨星说的晚上窗外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灯亮,是长江大桥上的灯光,还能在凌晨3点半就听得公鸡叫,听得我们生出异样的感觉,楞是想亲要历一回。临别,王老师夫妇照例下楼将我们送至院外,那份淳厚朴实的热情让人心生感激。

此次崇明之行发现了一位另类后生,他住在王老师北窗后面隔街相望的一楼,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用自己的房,开了一家梭罗文化创意公司,专做有益环境的文化事。如组织自行车环岛游,为兴趣爱好者设计步行线路并提供住宿,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活动场所,并一再邀我们参加他的活动。他所做的一切对我来说满是新奇,为感其诚我为他朗诵了古诗蒹葭的第一段,他不但为我配上音乐还说是很有诗经的味道,大家高兴。他的小院里自栽一些花草,沿墙的蔷薇要不了多久就会开成绯红的一片。这些天虽乍暖还寒,但沐浴在院内丰沛的阳光下却暖意融融。当家树问他院角的一棵小树的名称时他回答,这是从湖北家乡带来的,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自己虽然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却能常侍左右,就跟是每天都能见到父亲一样,他这种祭奠方式甚为环保阳光,这何尝不是一种人间的爱,平凡而伟大。同时我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强大。他坚持的这种慢生活很契合美国自然文学大师亨利·贝斯顿在《芳草与大地》中说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大地及其诗意时,我们才堪称真正的生活。这样的话,其实这是一种境界,吾虽仰慕却不能也。我们几个还不算是上了年纪的人,也都还有包容之心,何况我们一直以为,除身体以外,上年纪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的心情和思绪,我愿意在这个迅疾的网络环境里,打量并放慢自己的脚步来回应这个世界。梭罗有好心情,理念也超前,说到这里我忘了告诉,在那儿作环保的吃住玩是要收费的,他名片上的主打项目是:生态、休闲、文化、慢行。真是一个潇洒的小伙子。
    
写了这些文艺方块字,等待着同伙中擅长秀字的其昌兄弄出一个流芳十世的书法作品呢,许大哥,加油。

 

家树:        

崇 明 岛 游 记

岁在甲午,二月仲春,益山、海光与余赴崇明探望寄居岛上之晨星。是日弃舟楫而改车行,但见浓雾锁江,轻烟绕身,天昏日淡,风微波清。然挚友同行,颠簸不忘谈笑,挤车难免揶揄;暂作顽童之乐,忘却花甲之躯;虽有鞍马之累,不无愉悦之情。

及至村口,晨星与兄嫂早已伫立路边,并备车供游。客随主便,稍事寒暄,四人便暂别兄嫂绝尘而去。车行十余里至一岗亭,盘问后放行。此乃围堤之处,闲人免入。余视车头有牌,上书“科学考察专车”,哑然失笑。

崇明本无岛,江河泥沙聚之久矣,始成淤、成涂、成滩、成岛。今人更欲速成其事,抽江底之泥至巨袋,水落泥出而成堤。四人踏上新堤,雾已散尽,极目所视,海天一线,甚是壮观。春江回望,长洲汀起,万顷颓波分泻而去,一洲沙土砥柱中流。余自思,今日之足下乃昨日之江流也,沧海桑田,变幻何其速耶!再入东滩湿地,余昔日曾游此地,因游人如鲫而却步。不知何故今空无一人,任凭畅游。三人在前,兴高采烈,为丛驱雀;余在后数百步,悄声无息,静听禽鸣。潜步四望,苇如墙而周围,清风翻浪;侧耳细听,鸣似歌而上下,混声交响。余感而得联:“海风起于江外吹发拂面有几许;春禽鸣自苇中悦耳醒脑分外真。”

尽兴而回,途中入一客栈歇脚。见其书籍颇多,店主谈吐不俗,颇有书卷气,且善诗。彼知晨星职业后诚邀一展才艺。晨星略一谦让便诵一诗,口吐莲花,若天籁之音;海光背诗经,音色浑厚,店主以乐佐之;益山饱读诗书,独诵自作诗,别有一功;余亦背欧阳永叔《醉翁亭记》以助兴。

游毕,邀入晨星兄嫂居所。踏步四层之上,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推窗远望,林树茂密于其下,连绵数里,无边无际,目中并无遮挡,站立窗前,胸襟顿觉开阔。众人齐赞:“好一派风光!”晨星之兄国栋先生目含英气,仪表堂堂,长年课于村小,乡人多出其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令人起敬。嫂关氏乃妇产乡医,和颜悦色,慈眉善目,里人亦多由其助产。彼夫妇既接生又育人,德泽乡土,恩惠邻里,自有口碑,乃一对善福之人也。闻有客来,兄嫂已忙二日矣,今日又亲上厨灶。客至餐出,鸡鸭鱼虾,山肴野蔌,时令鲜果,叠盘架盅。乡人之请,殷实丰盛。随即村醪香洌,觥筹交错,飨宴酣之乐,言相识之欢。国栋先生好客善饮,尽地主之谊劝酒频频,晨星一旁夹菜笃笃,益山入口大嚼即即,海光闷声下箸诺诺,余亦举杯扬脖连连。席中唯益山难忍,昔号称中远酒徒,酷爱杯中物,今禁酒而不能饮,腹中馋虫闻酒香于喉中几次伸手而不能及,苦也!余见状故作品酒状,咂咂出声,众人乐甚。余思主人豪爽,来客仅为其妹学友,素昧平生,却盛情招待,如此快人,如何却得?故举杯必畅饮,竟至酩酊。

欢娱流连,不觉已过申时,罢宴抱拳,谢过主人,告别晨星,旋即返程。余饮甚多,不胜酒力,上车即睡,腾云驾雾,不知所以。被海光摇醒,蒙眬开眼,却见车早已到而乘客皆空也。益山切齿曰:“任其拉回崇明,唤他作甚!”                   

愚园茶农家栽树   2014-3-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4年04月25日
后一篇:2014年05月09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