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3月27日

(2014-03-27 14:20:27)

似水柔情

——读宋德咏散文集《水巷的剪影》

 

沈善增

 

德咏先生新出自选散文集《水巷的剪影》,因为眼睛老花,读书刊反为不便,蒙赐电子文本,先睹为快。

读德咏兄的散文读不快,也不舍得读快,因为他写的是老派散文,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要慢慢的品味,像读诗一样欣赏,才能获得充分的享受。过去我们读散文就是这样读的,现在经得起这样读的诗也寥若晨星,遑论散文。何况阅读心态也被弄浮躁了,能像读侦探、武侠小说一样一目十行的读文学作品已算是好的了。老实说,我还没有读完。为什么提笔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对德咏的散文特色有所感悟,趁感觉新鲜先写下来,抛砖引玉,以期识家的关注。

我体悟到的是蕴含在德咏散文中的“似水柔情”。

试析集中一篇散文以阐明我的感觉。

《水巷琵琶歌》记的是一位评弹演员露霞,乡邻,阿姐,差点成为“我”的师姐。文章详细描述了露霞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她与启蒙老师阿琴婆婆搭乘一只小轮船到一个江南小镇去作处女演。途中遇大雨,船晃得厉害,船工与一些老乘客纷纷跳上岸去背纤。露霞和阿琴婆婆仿佛看到了一种亢奋的精神,因此激动地上岸与他们一同背纤,一同喊号,回到船上,露霞又情不自禁的抱起琵琶,为已成为朋友的同船人唱了一曲开篇,“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听客面前唱得那样激动,不但心中一点不紧张,而且回肠荡气,声音特别饱满,故而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又记述了好多年后,阿琴婆婆带小外孙与他到苏州书场听露霞说书的情景。其时,露霞已在上海滩名噪一时,但因受到大亨的凌辱,决然离开,回家乡说书。

那时的书场十分简陋:所谓舞台,不过是略略高出地面的一个台子,一桌一座,既无灯光,又无大幕……这书场的两边,还放着许多长板凳和八仙桌,好像茶馆一样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场子里抽烟的、喝茶的,还有谈天说地、嗑瓜子吃零食的;再加上跑堂的东串西跳来回递毛巾、送茶水……真是熙熙攘攘闹纷纷。我有点担心露霞能用什么方法使这样繁闹的场子肃静下来,让大家专心致志听她说书——那天是“单档”,就她一个人,更要考验她的本事了……直到露霞拿起预先放在桌上的琵琶,调了几声弦后准备开口说话时,台下依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露霞在这个辰光却显得异常沉着。她那五个灵活的手指头,在几根琵琶弦线上紧拢慢拨,先弹了一段小曲,然后用惊堂木在桌上“啪!”地一拍,随即“啊——”地一声,发出像幽谷啼莺般的曼声长吟;书场里的人们听到这颤悠悠的声音,以为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事,忙把视线集中到她身上,她便抓住这瞬间,紧接着唱起了《英台哭灵》:“梁兄哇!但听得耳边一片哭声音,使英台肝肠寸断万箭穿心……”……她的唱腔凄咽悲抑,听得台下许多人都伤心落泪。

“我”当时不知道,感人的悲腔中饱含着露霞的多少辛酸泪。

一晃又过了几十年,人世沧桑,“我”参军到外地有辗转回苏州,露霞几经磨难后又再度出山,风靡书坛。阿琴婆婆办企业成了款爷,提出请往日的偶像露霞回来唱堂会。

演出特地安排在巷口的正规书场里——

那天,我准时去了,果然见到了那位当年红极一时的“女弹词”露霞小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乡音未改鬓毛衰,她当年的外表、当年的风度……一切的一切都已变了,而且变得有点像当年的阿琴婆婆那样,连身材也有些变矮了、变粗了,音容笑貌也再没有当年那种娇嗔妩媚,那种楚楚动人的味道了。惟一没有变的是当年在舞台上的气质,当年在江南古纤道上的那种精神,以及当年在演出中经常流露出来的激情……因此,与其说我在听她说书,倒不如说我在作一番人生的回顾,其间的五味,倒是够我咀嚼和品尝的。

可是,台下的许多年轻听众却无动于衷。他们依然如故地嗑着手里的瓜子,吹着嘴里的泡泡糖。包括那个阿琴婆婆的小外孙,似乎也根本不在听书,而且忘了他今天的身份,却摆出一副大老板的派头,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请来的准备洽谈投资项目的外商身上,口中不时念叨说:“这可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咯!”……即使在露霞唱到最高潮的地方,甚至在演出结束的时候,听众席中仍旧各行其是,反响淡漠。我不晓得此时的露霞将会怎么想;要是换成我的话,心里肯定会觉得非常难堪,非常尴尬的。我急忙带头鼓掌,却不见有人呼应;我再一次使劲鼓掌,猛烈鼓掌,甚至站起身来连喝彩带鼓掌,这才把全场听众的情绪鼓动了起来!……我激动地抹着模糊发热的泪眼,终于看清站在台上激动地谢幕的露霞,正在激动地朝我点头,激动地朝我招手……但她心中可能并不清楚,我为何会在这个时候,这么热情地对她的演出报之以这么热烈的掌声?

长长的、狭狭的水巷里,似乎又隐隐地传来了,传来了一阵阵悦耳动听的琵琶声……

这就是我感受到的似水柔情。水有激动咆哮的时候,有一泻千里的恢宏,有曲折多转的经历,有奔流到海的决心,有滴水穿石的韧劲,但无时不刻是柔的,“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它对万物是如此多情。只有具有柔水性格的人,才能对“水”有这样的理解,这样的同情,这样的尊敬。德咏的如诗散文讴歌(“激动”的讴歌)的是尊严的“水”,“水”的尊严。

《老子》的中心意象就是“水”,“水”是崇德文化的元素,生命哲学的符号。“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如何不丈夫。”德咏散文使军人的刚与苏州人的柔水乳交融,很难得啊。非直抒性灵,怎能臻此化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4年03月26日
后一篇:2014年03月3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