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参加上海电视台戏曲频道《评弹天地》的年会,听到一位老先生说到“二百五”出典,回来百度一搜索,果然有。将搜索到的有关材料贴在这里,以飨同好。
“二百五”出典
——引自翁偶虹:《我的编剧生涯》
《新蝴蝶梦》剧本,是我在上海华艺公司写《洛神》电影剧本的闲暇之余结构出来,于一九四八年底在北平遣怀写成的。这个戏,原为昆曲本《蝴蝶梦》。其中"骷髅""点化"、"蜕"、"劈棺"等折,韩世昌经常演出。梆子本则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
"三百三"两个刍灵角色,颇有噱头,演出效果反超于昆 曲。京剧的《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莜翠花(于连
泉)挑班时一度演出,并不出色。上海名丑刘斌昆,重新
塑造了"二百五"这个角色,创用漆布制成的长衫,坎肩,小帽,酷肖纸质;满脸涂白,重画眉眼,脑后用靛蓝画出发根,小帽上粘着一条小辫,活象纸扎的灵人。斌昆的基本功极深,抱出场后,鹄立椅上,右手拿着烟袋,左手弯铺胸前,历时一刻,身不少动,上海观众诧为奇技,直以"纸人"呼之。历与吴素秋、童芷芬等演出,无场不满。我也很欣赏斌昆的创造,为了保留这个节目,偶发奇想,加以改编。改编的意图,以反封建为中心意义。批判礼教的罪恶。由于这个传统题材的限制,不能不把庄子这一人物当作礼教的化身,用庄子试妻,化身王孙,田氏许嫁,劈棺自裁等旧有关目,抨击封建时代只许男子丧妻再娶,不许女子丧夫再嫁的清规戒律。为了鲜明主题,增添
了庄子的两个学生,一个叫子放,一个叫子守,子放同情
田氏的遭遇,子守维护庄子的戒律。在艺术处理上,仍然保持了"二百五"的表演,并增强了"扇坟"一场中那位
新寡少妇的表演。菊隐兄看过了《新蝴蝶梦》剧本,同意排练。
翁偶虹简历:
翁偶虹,生于1909年,中国剧作家,北京人。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父亲在晚清的银库任职,业余嗜好京剧。翁偶虹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兆高级中学,业余常以票友身分登台。毕业后致力于戏曲研究,常与黄占彭、程茂亭、关醉禅等名票同台。1930年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建立,翁被聘于该校兼课。1934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1935年被聘任为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1974年退休。
翁偶虹先后为程砚秋、金少山、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童芷苓、黄玉华、吴素秋等演员以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富连成科班编写剧本。一生共编写剧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编)100余出,其代表剧作有《宏碧缘》、《火烧红莲寺》、《三妇艳》、《瓮头春》、《锁麟囊》、《女儿心》、《鸳鸯泪》、《美人鱼》、《凤双飞》、《小行者力跳十二堑》、《同命鸟》、《蔷薇刺》、《蝶恋花》、《碧血桃花》、《英雄春秋》、《花猫戏翠屏》,《百鸟朝凤》、《比翼舌》、《玉壶冰》、《白虹贯日》、《骂绵袍》等。
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有《锁麟囊》、《将相和》、《响马传》、《大闹天宫》、《李逵探母》、《红灯记》等。专著《翁偶虹戏曲论文集》、《翁偶虹编剧生涯》、《翁偶虹剧作选》。
翁偶虹在作剧中,十分注重人物的塑造,他把能否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视为一剧成败之关键。他曾说:“高尔基把文学称做‘人学’,那么戏剧也可以视为‘人剧’。”他在塑造人物时,很少使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着力于在不同的事件和戏剧矛盾中去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理状态。例如《鸳鸯泪》一剧,作者为了塑造周仁的正义英烈性格,在全剧中紧紧地把握住周仁“为友献妻”这一事件,安排了这样三个关节:一是周仁见妻子冯素蕙刺杀严年未成,恐露破绽,强忍悲泪,示妻自刎。二是王四公误认周仁将盟嫂献给了严年,愤怒之下杖打周仁,而周仁为顾全大局,只得把委曲埋在心底,忍辱受杖。三是周仁的盟兄杜文学在边疆破敌立功,回朝加爵,又误认周仁献出了盟嫂,随之又是一顿责打。周仁“愤人情之以怨报德,恨世道之暗无天日”,他不肯自辨而存,在盟友杜文学的屈打之下,含冤而殉。(见翁偶虹《翁偶虹编剧生涯》)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处矛盾,把周仁这个正义果敢,愤世疾俗,忍辱负重,侠肝义胆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京剧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表现程式和手法。因此,一个京剧剧本的写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于作者对于京剧艺术的熟悉程度。由于翁偶虹谙熟舞台,精通表演,因此他写起戏来,唱念做打,安排得十分得当。特别是作者在编写剧本中,讲究与演员的“默契”,能够根据演员的特点,进行技术上的发挥。例如他编写的《玉壶冰》“洞房冷遇”一场,作者考虑到演员表演的需要,借鉴了《少华山》“烤火”一场的程式技巧。作者从塑造黄秋云、崔解二人物需要出发,重新加以组织,以“火盆”象征青年男女的火热爱情,根据黄秋云、崔解两个人物的不同心情,安排了“独烤”、“睡烤”、“招烤”、“避烤”、“挤烤”、“窃烤”、“愤烤”、“夺烤”等动作,一方面表现了黄秋云痴心希望未婚夫崔解能够理解她的一片真情,在患难相共中结为夫妻的心愿,一方面则表现了迷惑于礼教道学之中的崔懈,对于未婚妻的冷漠无情。同时,观众又在这段戏中欣赏到了演员唯妙唯肖的表演技术,满足了观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翁偶虹有较深文化素养,又精于戏曲表演,因此出其手笔之作品,具有文学性、表演性兼得的特点。通观翁偶虹剧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注重人物塑造,宜于舞台演出,这是翁剧能够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新中国建立后,他人勤笔健,就职于中国京剧院编剧期间,编写了《将相和》、《窃符救赵》、《响马传》、《摘星楼》、《高亮赶水》、《桃花村》、《李逵探母》、《红灯记》等剧。晚岁,总结其一生创作实践,编撰有《翁偶虹戏曲论文集》和《翁偶虹编剧生涯》两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