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2月07日

(2014-02-07 18:54:47)

话语寻伺

 

沈善增

 

开题

马年春节长假过后,我想写的第一组文章就是《话语寻伺》

先解题。

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提出“话语”概念,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显现的巨大的正面与负面作用,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其重要性。认识分自觉与不自觉,自觉与不自觉导致的后果可能天差地别。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取得话语的自觉。

“寻伺”是佛教用语。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释义:“寻与伺二心所的并称。‘寻’者,旧译‘觉’,为粗略推求诸法名义的思惟作用,通于定、散及无漏。‘伺’者,旧译‘观’,乃细心伺察诸法名义的思惟作用,不遍于一切心,不起于一切时,其性虽迟钝,但深入推度名身等,与‘寻’同有等起语言之作用。二者皆摄于俱舍七十五法的不定地法、唯识百法的四不定。”

对译的话,“寻”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思考”中的“思”,依照一般的形式逻辑规则,从一现象推演到另一现象,得出一些合逻辑的理性结论或猜测(按照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理论,从一定的实验得出来所谓的科学结论,只是未被证伪的“猜测”);“伺”类似于“思考”的“考”,对现象要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求得出本质的规律性的结论。说不同的是,佛教说的“寻伺”法是出世间法、无为法,所以,释义说是“寻”法“通于定、散及无漏(断烦恼)”,而“伺”法“不遍于一切心,不起于一切时”,因为这是高级的思维活动,不是一般人想有就能有的。但我们说的“思考”则是世间法、有为法,所以只能说是“类似”。

对“话语”本应该说“思考”,这里说“寻伺”,提升一个层次,要突出,这对话语的思维,是“道”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思索,而不是“术”的形而下的经验的总结。这不是自抬身价,而是由外部内部的条件决定。外部条件是哲学式的研究太少,物以稀为贵,而在当下整个世界处于转折关头上,往哪里去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方向把定了,其它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从内部条件来说,从《还吾庄子》开始的写作的转向,这将近二十年的摸索,最大的收获,是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天性适合于务“虚”,求“道”。

前不久,写过一篇文章《政治是个技术活》。通过还真老孔庄的心谛,我对政治哲学有全新的认识,但同时知道,我对政治技术可以说是天生的五音不全。不光是我,可能上推到老孔庄孟屈,等而下之的荀韩,真让他们实际的治国搞政治,也可能一塌糊涂。老子是“自知者明”,他说了:“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手矣。”“圣”“贤”不分,孔夫子与秦始皇要一肩挑,是很多历史杰出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圣不必贤,贤未必圣,孔子对管仲的治国才能非常推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而他对管仲的政治品质则颇有微词:“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因此,我的自知之明是,有生之年致力于话语建设,立德、立功、立言,我只求在“立言”上继续有所作为,其它就心不旁骛了。

但即使专心致志,也感到年岁不饶人,列入写作计划中书稿,很可能余生中完成不了,何况还有新的选题不时的插档进来。我已经推辞了不少报酬丰厚的讲座约请,还是感到时间流逝太快,人生实在苦短。而一些由现实触发,或沉思恍觉的吉光片羽,如果通过学术考证去完善,可能是一篇博士级乃至博导级的论文,但分身乏术,增时更无计可施,所以想到这个办法,思本随来还随记,记下来先在博客与微博上发表,以后可能集腋成裘的话再出书,不能出书,有人看到,觉得尚有一二可取之处,拿去用就是。能注明出处的最好,因为这“寻伺”背后有崇德文化话语这条全龙在,我希望世人早点认识到真龙的庐山真面目。不注出处也好,多放一枚爆竹,总是多闻一个响声。马年是奔腾之年,听蹄声也令人精神奋发。每篇后附有日期,主要是对自己有个交待,或许可以让朋友看到我的思维轨迹。

201402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