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有感

(2014-08-01 14:21:34)
标签:

商务印书馆

学术出版中心

文史编辑室

文化

分类: 编辑札记

    雷海宗先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虽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对今天关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甚而关注中国命运的读者来说,仍会有不少启示。这是一部从另一角度对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文化进行反思的书,书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如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架构的关系、皇族血统退化与中国国力盛衰的关系、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等,但本书最精彩、也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部分莫过于作者对两千年来中国兵员、兵制和兵文化的剖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对中国历史的全新解释。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古代军队的人员组成上,认为这是决定中国军队战斗力、乃至决定中国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认为匈奴之所以在战国时对中国构不成威胁,而在汉代却使中国疲于应付,原因就在于中国军队的兵员本身发生了变化。战国时,不仅农民当兵,富人、贵族也当兵,近乎全民皆兵,军队素质较高。而汉代的军队则由流民组成,战斗力下降,此后的历朝历代也莫不如此,由此造成了中国的长期积弱。这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论断。此外,从中国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出发,作者还极力推崇文武兼备,或至少要具备武德。作者认为,武德会使社会人格坦白光明,而文德的畸形发展则会导致中国社会走向病态,形成勾心斗角的风气。这种观点相信会使读者耳目一新。在本书中,读者还会发现奇怪的一点,即作者本人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对于知识分子(士大夫)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表现却颇有微辞,屡屡加以抨击,认为他们与士兵相比,经常表现为误国,一是结党营私;二是清谈误国;三是当汉奸。作者的这些观点虽然过于绝对,且对于那些经常自诩为精英的知识分子来说未免残酷了些,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是能找到不少例子可以佐证。      

    纵览全书,不免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位先生的评论,他说,中国两千年的历史文化把国人锻炼得越来越机智,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秦汉时期那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勇气,失去了尚武精神,相反,却越来越崇尚以理服人这种苍白无力的文人精神。以理服人也许会赢得道义上的胜利,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真正的国家尊严还是需要靠全民义无反顾地去拼杀方能获得,需要强大的武力才能维护。我想,雷海宗先生半个世纪前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正是这些。

    历来有两种史书耐人寻读,一种为真实生动记载描述历史、给历史赋予生命的的书,一种为闪耀着思辨智慧火花、充满真知灼见、不落俗套、给历史赋予精神的书。本书当属后一种。

 (供稿人:WS-ZJ)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