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忆苏格拉底——读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所感  邢慧

(2013-10-08 16:48:57)
标签:

商务印书馆

学术出版中心

哲社编辑室

文化

分类: 转载

    读完古希腊军人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我感觉自己又与苏格拉底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稍不留神就会觉得自己掉进了,苏格拉底的著作而非其徒弟色诺芬的回忆录中,因为全书大部分内容都是援引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做着自己的论述大多只是起到了开场白的作用,但是这种写法比完全论述其主观感受来得更得力度,这不仅是因为苏格拉底为自己所做的辩护较其学生更精彩,更能使人信服,且在于全书因此而多了几分客观性,说服力。使作者怀念苏格拉底赞扬苏格拉底,为苏格拉底辩护的目的更容易达到,且效果更佳。

    《回忆苏格拉底》这本回忆录分四卷,全面的为苏格拉底的人格学问等方面做了辩护。其大量的援引主人公的对话及事例使读者一睹苏格拉底雄辩的魄力,并从中领略到苏格拉底对于知识,德行修养体育锻炼等各方面的重视。其中当以德行修养为首。每当你被苏格拉底那一连串似乎没有句号的问句问得哑口无言时,你不得不为之臣服。

    作者在第一卷主要向读者展示了苏格拉底对青年们在德行修养方面的要求。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件光荣和善良的事情都是靠操练而维持的,自制也不例外,因为和人的灵魂一齐栽植在身体里德欲念经常刺激它,要它放弃自制,以便尽早的在身体里满足欲念的要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此深有体会,只不过没有像大哲人这样能抽象成语言文字来追溯其缘由,我们常常将自己的缺乏恒心与毅力归因于人的惰性,其实这是有点阿Q精神,是在为自己的逃避提供工具而已。苏格拉底借不饿的时候要慎戒勿吃,不渴的时候要慎戒勿喝,暗示了人不要把自己的欲望不小心的送给了别人当做利用自己的工具,只有自我克制,才不会给别人把变成的机会,使自己免受焦思劳累之苦,这点对于当今中国党风的廉政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警告。同样为当今社会所消弭的还有知识,苏格拉底坚信自己传授知识而不收学费是明智的,在他看来,为金钱而去出卖自己智慧的人称为诡辩者,而一个把自己所知道的好东西教给所知有德的人的人则不愧是一个光荣而善良的公民,今天我们热衷于追逐高学历文凭时,我们似乎都已把自己的知识挂上了待遇此类广告词,我们很不幸却又暗自庆幸地充当了,诡辩者而那些光荣而善良的公民似乎比武汉夜空里的星星还要罕见。此时,我像色诺芬一样心中因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而温暖,因为我庆幸自己在这个浮躁的大学的社会里寻到了一位光荣而善良的公民。我想借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来揣测一下这位无私奉献的尊师的初衷: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点人参与政事的比我独自一个人参与政事对政治所起的作用更大,除此之外,苏格拉底还借恶劣的吹笛者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他们并无统治国家的资本,缺欺骗人民,以至辜负了人们的期望,也使自己感到羞辱,可以我来看,他们尚且连羞辱之心也荡然无存了,否则不会在高位上虽摇摇欲坠而依旧能心安理得。

      因第二卷主要涉及父母子女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的基本道义。此类道义论理与我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尊卑伦理,善良仁义如出一辙,古在此省略,但有一句话我们也许都未曾意识到却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一句话是:必死的人所能享受到的任何一种好处都不是不经劳动就可以获得的,这句警告似乎比平日见到的任何一句都发人深省,大概但凡中国人一想到,只要劳动才能换取死后的安稳,那么投取巧的侥幸心理应该快要销声匿迹了。

      第三卷则从政治与道德修养两方面来教导青年,苏格拉底告诫青年们不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军队领导者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只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无知识储备作为理论指导同样不能获得战果,其实对于知识的重要性历代历国都未曾轻视过,而知识的传承与推广又与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很明显,苏格拉底认为当时的政客不具备充足的知识,这对于国家的统治显然是无益的。此外,苏格拉底不像我国古代的圣贤一样,主张研究学问的者远离仕途以落得个清静高雅,而是积极鼓励有学识的人走上政途,利用所学治理国家,这在书中也有引证,在德行修养方面,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最良好的事情就是把事情做好他与对方辩论到:运气和行为是完全相反的两件事情,因为我不认为经过追求就获得了所需求的东西是好运气,而通过勤学和苦练来做好一桩事,这才是我所谓的把事情做好,那些努力这样做的人,在我看来就是就是把事情做好,读到此,我因为自己时常不能称得上为把事情做好的人而惭愧,例如体育课上的篮球测试,同学们大多把进球与否归于运气的好坏,而往往未曾看到那些与篮筐有缘的人大多是时常在篮球上与篮筐打交道的人,苏格拉底似乎还对哲学上的原理用到了教育上,他认为事物的丑美善恶都来自比较,故而,我们要在比较中不断完善自己,在友谊方面没有仁爱和良好的感情流露是不会获得真正的朋友的,但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人们的表情似乎都因为笑容而僵硬了,感情的流露是无法通过表情等肢体语言所能达到的,我们越来越频繁地追忆昔日的童伴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孤单,这难道是因为我们没有仁爱,没有良好的感情流露了吗?也许我的疑问可以被苏格拉底解答:在满足欲望的同时必须谨防厌腻。等他们向你提出要求时才把爱情给予他们,苏格拉底以吃饭为喻,说明只有在朋友最饥饿之时,你提供给他们的食物是最美味的,因此来阐述,在朋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才施以援手,我无法正确的理解他要表达的真意,反而使我陷入另一个误区:朋友之间就是用彼此的援助之手来相互网罗感情的吗?那还会存在纯洁的友谊吗?

    在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借正义与法律的关系为自己辩护,他认为:不行不义就是正义,守法就是正义。而他自己从未做过不义之事,并虔诚地尊敬上帝,遵守法律,故而他是正义之人,也正是因此信念,他在临死之前依旧不逆上帝之意为自己辩护,而是坚信自己的死是恰逢良机,死得其所。因为他因此可以免受年老之苦,且将世人的辱骂的唾液抛给那些无知的的审判者,刑法最严厉之处不在于肉体上的而在精神上的奴役,苏格底拉肉体虽被折磨,心灵上却因此得到解脱,我想倘若他真能如其言料得神意,那他应该是预料到了他当时的抉择换取了后世对他无限的追忆和尊敬吧。此外苏格底拉对幸福生活的定义对于当今社会忙碌的人们来说也不失为良药,苏格底拉认为:生活的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的努力地研究如何能懂得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那意识到自己一辈子度着虔诚和正义生活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倘若我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在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因奔波而疲倦,那我们也都是最幸福的人了,令我困惑的是苏格底拉眼中:生活得最好的人,倘若总是忙碌于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的最好,那与我所言因生活而奔波疲倦的人又有何不同呢?

     作者色诺芬借此回忆录毫无遮掩的地表达了对老师的追忆与崇敬,他为老师的被误解进行激烈的辩护,坚定地认为老师是信奉神灵的,是对青年们的学识与为人起积极引导作用的,是尚德守法的正义公民,通观全文作者对苏格底拉对话的引用足以证明色诺芬对老师言行举止的膜拜与推崇,当然,苏格底拉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的确值得后人学习,尤其值得我们这些学习法律研究法学的学子们学习,我们因为苏格底拉: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奴颜卑膝地乞求比死还坏的多苟且偷生,的精神,而备受鼓舞,我们也因色诺芬;如果在那些追求德行的人们中间有谁还会遇到比苏格底拉更有益的人就是做幸福的人,这种坚守信仰,崇德尚法的精神而感动。

     《回忆苏格底拉》一书给予我的启发甚多:广泛知识是雄辩的基础,是活的精彩的精神食粮:良好的德行修养是摆脱精神束缚潇洒享受人生的良药;坚定地正确的信念是远离浑浑噩噩,肯定自我价值的明灯,为此,我也会经常回忆苏格底拉,回忆生活中值得我尊敬的人们。

 

 

                                                                                                                                                ——转自“法律博客”

                                                          (供稿人:ZS-GQ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