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八章 微子篇
(2013-11-28 09:49: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语浅注 |
微子篇第十八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8.9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
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駉。
本章的题眼是儒者和隐者思想的对抗与质辩。
在转入正题之前,先说说人为何要去当隐者。
以殷商为例,微子离去当了隐者,箕子死守国家宁可为奴也不离去,比干进谏而死。
这三种做法都对,孔子说,殷商有三个仁者。
然而,有三个仁者都不能挽回殷商的败亡,可见商纣王有多么失道。
这是第一个原因,领导无道。
以柳下惠为例,三次当选士师,三次皆因直道事人而被罢免。别人问他,则说:直道事人,怎会不被罢免呢。若用枉道事人,我在自己的祖国就可以,不必开这里去别的地方。
这是说第二个原因,社会环境不好,逼人去归隐。同时,也包含了另外的意思,孔子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都是因为孔子直道事人而别人不能接受,于是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
但是,孔子并没有因为领导无道和世道人心的衰败而放弃,他东奔西走正是为了找一块地方找一个明君让他施展所学。
而别人说不定就会放弃了,躲到一边独善其身去了,这便是隐者。
齐景公待孔子:若季氏,则吾不能。像季氏那样把孔子高高供起,那样我是做不到的。只能以季孟之间相待。待孔子比孟孙好点,比季孙差点。
说得很客气,但是言外之意也很清楚,不用孔子的治国之道。
孔子一听就明白了,顺势接了一句:我老了,不能用了。
于是就走了。
在齐景公那里有吃有喝的,还颇受礼遇,他为什么走呢?
儒者,需人也,是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齐国被当个闲人养起来,那就不是儒者。于是离齐而去。
在季氏处,季氏接了齐人送来的几个女乐,就三日不上朝,领导失道,孔子离去。
孔子在东奔西走谋求一方净土以施展抱负的路上,遇到了楚狂人接舆。应该说孔子这时候是有点落魄,到这里一问:对不起,我不能用。到那里一问:对不起,您走吧。
正是落魄时,正是凄凄惶惶时,接舆跑到孔子的车前纵声高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你那么有道德,怎么弄到现在这么落魄。
以前的事过去了,时代已经这样了,无法挽救了。将来还没开始的,才是能够改变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都已经完了。
意思是为何要执着的周游六国,谋求于说服各国接受儒道呢?不如收山传道,以便时代清明的时候再大行于天下。
得说接舆很高明,他也很敬重孔子。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两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是无法说服孔子的,当然孔子也无法说服接舆。
接舆拉开了隐者和儒者质辩之战的序幕。
长沮桀溺的观点:天下滔滔都是这样了,怎么改变?像孔子那样从这里跑到那里,好像躲这些人一样,天下都是这样,你能躲到哪里去?不如避世当个隐者算了。
孔子听了这一番话,很难过,鸟兽不能同群,人各有志,天下无道所以我才这样奔走求告,若天下有道,我当然可以省省力气,高卧穷庐了。
荷蓧丈人观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天天搞些什么道啊,治国啊,眼前穿衣吃饭的事一概不问,算什么夫子。意思是孔子那一套太虚,太飘,不能脚踏实地。子路说,不士无义。出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自己有本事而掩而藏之就是不义,把它用出来,让更多的人得到切实的福利,这才是正当的用途。长幼有序不能废,君臣之义更不能废。为了独善其身而忘了兼济天下,这就是狭隘。君子出仕,是义之所在。然而夫子之道不能实行于天下,这我们早就知道。我们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逸民就是隐士,也有高低之分。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伯夷叔齐是隐士中的圣人,不降志,不辱身。
柳下惠,少连是隐士中的贤人,到了需要的时候,还是出山来入仕的
虞仲、夷逸,隐士中的一般人,一般的隐士就他们这样。虽隐居而不深居,时不时撂几句话出来谈谈朝政的得失。一颗心还是记挂着朝廷和百姓,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政治,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他们的看法也是需要执政者注意的。
说完隐士们,忽然切入时局。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 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为啥这些人才都散入江河湖海,都去归隐了?反推一下即可知悉,原因在于领导失道。
领导怎么做才能不失道,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第一要公平,赏罚提拔要公平,不能因亲近而提拔赏赐。
第二要念旧,古旧之友和下属若无大的过错,不要轻易罢黜
第三是难得糊涂,不要求全责备于人,人无完人,要有容人小过之雅量。
举个正面例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駉。
这八士各有什么生平已不可考,本句的意思也并不是要介绍他们生平如何了得,有什么事迹而被称作士。其用意在于夸奖他们的君主,周武王。
因为武王有道之君,所以八士团结在他的周围,为周朝夯牢了八百年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