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五章 卫灵篇
(2013-11-27 19:48:39)分类: 论语浅注 |
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本篇的道理还是在于一以贯之,题眼是徳与行,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用此篇中的话,即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作用是治国,其立基点是德,从礼入手。
卫灵公谋伐陈,问于孔子。孔子曰:礼祭与治国的事还能跟你谈谈,发兵打仗的事么,不好意思,我没学过。
第二天就离开卫国。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到陈国,粮食吃完了,弟子们有的病有的累,走不动了。子路发火了:“君子也有穷的时候?”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里的穷不是贫穷的意思,缺衣少食没钱这叫贫穷。此处的穷为无路可走之意,山穷水尽之意。夫子说,当然,天道如此,有起有落,有涨有衰,无论小人君子都有走背运的时候,君子在背运时不会怨天尤人,只会安守困顿,仍然是一副平常心,保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受一番磨难后自然又通达。而小人不然,穷则什么作奸犯科的事都做得出来。正是饥寒起盗心是也。经不起穷困时的磨难,自然也经不起通达时的富贵。
前文中有提到夫子的道,一以贯之,今天此篇是用一大篇来详解一以贯之。
子曰:“子贡,你以为我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对,难道不是?”曰:“不是,予一以贯之。”
那么,这个一是什么?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没错,就是德。
有德之君主怎么样?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有德之君,无为而治。
有德之人怎么样?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有德之人,好像处处事事时时都保持克制,好像冥冥中有一双眼睛看着,不敢为恶,不敢为非礼之举。如此言则忠信,行则敬笃,则路路通,不会真正的被穷困所困住。
谁是有德之人?举几个例子如何?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鱼以直为德,无论世道如何,保持本质不变,唯大英雄能本色。
伯玉的德更高明,修养更通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更有君子之风。
有德之人,言该如何?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当说时就说,不当说就别说。有些人可以说,有些人不能说。如此而已。
有德之人,所行之道给自己带来危险时又该如何?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如果一定到了那种时候,仁将超越生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怎样才能让人更多的感受到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先结交邦内的贤人仁者,一起为仁努力,即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也。
有德之士如果到达高位,怎样施行仁政?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施行合仁政的法令制度,礼仪乐章皆有合乎仁政者。有人说,夏之历法为何就符合仁政?古时有个词叫奉正朔,即此之谓也。孔子言为政第一步是必先正名乎,正名之始即是为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因果关系,即是前因后果。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远远的小小的一个前因,可以带动这么多的后果。故而,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刚看了一个电影,美国动画片,正义联盟,其中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的母亲不幸遇害,后来此人拥有了超越光速的速度,根据相对论速度超过光速之后就能时间倒流,他超越了时间,穿越回到过去拯救了他的母亲,就这么偶然的一件小事,后来产生了极大变化,到最后地球几乎被毁。于是他明白,改变能改变的事,接受那些注定不能改变的。改变那些能改变的事,也只有从前因开始,从远虑开始。提前预料之后,从萌芽状态就开始改变,所以就不会产生近忧)
道德经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又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皆同此一理也。
但是可惜的是,没人知道这个道理,不能从崇德开始做起,不能从最开始最细微的小处入手,最细微的小处,即是开头提及的一,即是所谓的德。所以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既然如此,那就会出现一些不道之人,和一些不德之事。比如“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如果能反躬自省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如果不反躬自省,那么就基本上没救了。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现在的人啊,一个个吃饱了没事干,说话也不着调,喜欢贪一些小便宜,而不知道细微处的道理,所以难办啊。故而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幸好君子人不这样,他们一般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掌握了那个一,即是他们是有德的做法。
君子人是什么样的?有德的做法又是怎样?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本质淳朴正义,行事有礼,举止言谈谦逊,言行有信。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不愁不为人理解,只恐自己无力无能担当重任。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一点必须得指出,求名也是贪。但是,贪图在历史上留下个好名声,是所有贪心里面最高尚的了。但是,无论怎样高尚,这还是有贪念,故而,未能达到仁的境界。君子是君子,圣人是圣人,君子的境界比圣人低,就是在这儿欠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只问自己能不能,若能就去求之。小人求爷爷告奶奶以图成功,一旦失败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因为他们谋求的是大,是广,是光明,故而不拉帮结伙,也不与人争斗并力、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只看事实本质,只看真相。外在外相无法迷惑。
做个君子,有没有终生奉行的一个标杆?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我何曾赞誉过谁?又何曾诽谤过谁?如果有赞誉过,其人必当是直道而行者。故而直道而行是合乎仁道的。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但是这种人几乎没有了,连借马给人骑的人都不多了啊。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上边的一段非常乱,好像七头八绪理不清楚。
下边的一段更乱。几乎每一句都有一个不同的主体。然而,其中心思想没变,都是关于修道,修行。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谨防被巧言迷惑,也要克制忍耐不要因小失大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一拥而上的时候,请要务必注意,仔细思考是否应该随大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大家同时认为一件事情正确的时候,往往它是错的。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的认识有高下,弘道就是帮助那些认识不到道理的人,把认识向上提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但是有些人,他就是错了也不改,没办法帮他提升认识。那这种人是没什么救的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怎样认识道?靠天天苦思冥想吗?不是的,靠的是学。像夫子这种悟性的人苦思冥想还不能悟道,何况资质一般的我们,我们也只能学习别人的智慧来提升自己的见识。否则,就是白费劲。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就应该以弘道为目的。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耕者,馁在其中矣,学者,禄在其中矣。是同一个意思。
解释的更清楚点,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弘道之前,须先明道。明道第一步,先知道,学而知之是也。第二部,要守住,以仁来守住之。第三步,要恭敬至诚,第四部,要动之以礼。如此四步之后,修身大成,方可言弘道。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此处照应第一小段,君子固穷是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民都不明白仁道,不能理解仁道,怕得像怕水火一样,但是死于水火的人常有,却从来不见有人因为仁而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上文说过仁与自己的生命对比,那个占第一位。现在是说,仁与师的对比,还是以仁为重。对师还是很恭敬,对生命还是很珍视,但是仁是凌驾于二者之上的。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仁,即是贞。谅即是小信(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小人之信是也)为大义,宁可失小信是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忠也是仁道的一个表现,先干好分内之事,再来享受俸禄。
子曰:“有教无类。”夫子的道面向全人类,不因为人的身份地位贫贱富贵而有所不同。只要愿意学,夫子就教之育之。至于能领会多少,只能看人的程度如何。
至于那些道不同的人,只好说声不好意思。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夫子的道是以德服人,是治国以礼,所以其它的做法是不被夫子所认可的。故而卫灵公想伐陈,问夫子时,夫子就说没学过用兵之道。
对不起,再见。
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编纂此篇的孔门弟子的幽默之处,千头万绪的海阔天空的一路神侃,其实表达的是一个中心,是一个意思,辞达而已,自己去看吧,去体会吧。
说是这样说,但是还是担心读者看不懂,于是用一段小故事结束本篇。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样做,才是符合夫子的道。
一,有礼。
二,有义。
三,有信。
归根到底,有德。
前一篇:论语第十四章 宪问篇
后一篇:论语第十六章 季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