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郡农夫
上郡农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57
  • 关注人气:3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农业文明史开课琐言之三

(2021-03-11 08:55:44)
标签:

讲稿

今天,我想把这目录做一些解读,把总体想法进行一些表达。同学们现在读书的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读目录的习惯尤其到了研究生阶段,这一方法很有必要。我们现在好多人,读书时的习惯可能直接拿起来就读,很有一些囫囵吞枣的味道。其实,到了一定研究水平以后,读书是需要斟别和选择的。虽然有博览群书的说法,但是实际上一个人可能那么多就是在读一本书之前,有几个需要关注的地方。一个书名,一部书看到它的书名以后,是不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和我的具体的研究有多大的关联度?在不知道具体内容的情况下,书名个第一个感觉是非常重要否则就难以解释茫茫书海中,我何以对某一个书感兴趣了。关注书名,虽不可能竭泽而渔,但亦不至于有大的缺漏。另外一个读书的人,经常读序跋。一部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认认真真的从头到尾的读有时候尤其是时间碎片化,或者是到其他事体干扰的情况下,不妨先读序跋。序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序,另外可能是延请他人写的。他序牵扯到对一部书的评价,当然古今都会存一种“溢”现象这或是人之常情。既然人家邀我写序,不妨多说几句好话但是作为学术人,一般不会太过分。某些言过其实的地方,我们读时如果稍加理性判断时也能感受到序,实际上就是要用比较简简短的文字,把你为啥要做这样一个题目做了哪一些研究形成了哪一些认识把它给大家推出来。有时候这样的一个东西实际上就是关于自己研究领域的一个学术简史。透过书名序跋及其目录,这书整体情况怎么样,大致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然后才是有选择的精读与粗读

我们现在带了许多学生,老师指导修改论文占了很多时间、压力很大。同学们可能都知道,实际上反倒感觉到这个问题可能不像好多老师说的那般严重。刚开始带学生的时候,我也是直接上手帮同学们修改论文由我的文字不敢说一半起码占三分之一确实非常辛苦。后面逐渐感出力不讨好,学生不理解、跟不上,甚至有何以如此之疑问。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我人家改过,人家后面答辩时又改回去了。他可能认为老师讲的、改的那个东西他不理解不知所云,还不如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所以几经往返以后,我发现以己度人这个办法不行,这样去搞反倒把学生拔得太高,学生既有的能力与水平适应不了,有时候可能不一定是个好事。

后面尤其是在指导博士这个层面上,我实际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并不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既有喜好与基础,选择一个好的领域,敲定一个好的题目,搭建一个好的框架,交待他应关注的问题,然后放手由他去做。有时候,同学们拿来硕博士论文,我往往先过目选题与目录,首先大的主题与结构的可行性进行总体判定,这里的见识高下是决定论著成败的关键因素。至于一些具体细节性、技术性的问题,交由学生去处理与应对。博硕士论文最关键的,是要求学术表达同学们论文框架里边,一种是陈述性表达,循此写出来的可能就是教科书。虽有学术知识条理之用,但并无若干创新之处;另种是学术性表达,自己见识与观点体现渗透在相应的章节标题里边,以符合创新性要求稿子完成了以后,导师再做一些审读,几经往返,篇好的论文也就成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