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白鹿原》的社会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标签:
访谈 |
应该说,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农耕文明占据了主导形态与较长时段。我们所讲的工业文明,只是近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农业与工业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产业,但农业为必需产业工业不一定是必需产业;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即获性特征而农业生产需要经历漫长的生产周期;农业更多地利用的是地表的自然富源而工业更多地利用的是地下的自然资源;农业强调的是对生态的顺应与利用而工业突出的是环境的征服与改造;工业是对原材料的物理加工而农业是对动植物的温情关照;城市社会反映的是地缘关系而农村社会反映的是血缘关系;在文明时态中,农业文明属于过去时或者现在时而工业与城市文明则是现在时或将来时。工业与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依次出现的一、二产业,它们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张扬一含蓄,百般差异不一而足。它们各自形成的文化可以互补共生,但绝不可以一种替代或改造另一种。
节目中还谈到以下认识与观点:1.近代以来工农与城乡关系中的替代性思维盛行,而陈先生的《白鹿原》表现了浓郁的承继性思维倾向;2.陈先生对上世纪初关中农村变化的原生态现实主义表达,除了其文学意义外还具有极高的近代史学价值;3.朱先生、白嘉轩、陈忠实赞美的家训族规乡约是维系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好东西,但乡约约束不住外边的世界,到城里就不好用了;4.在现代社会,德性侧重于自我们约束,政治侧重于社会的教化,二者不可偏废;5.《白鹿原》选择了一个传统积淀最为深厚同时变革又最为剧烈的地方,于是乎就有了极大的反差与对比;6.读《白鹿原》要关注白、鹿两家后代的异向发展,这或许就是人常说的——要进这座屋却走向了另一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