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创性发明(15)
(2018-10-29 17:07:11)
标签:
学术论文 |
铁犁牛耕的推广与普及
铁器牛耕的推广,在客观上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农业生产的宏观与微观条件都得到显著改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筑,是以铁器替代木石工具为前提的。铁器牛耕用诸农业,也使生产过程和技术措施更为精细。尤其是铁犁牛耕将手工的间歇挖掘变为连续垦耕,用力省而效率高。铁犁牛耕推广普及以后,“深耕易(疾)耨 ”成为农事的常用话头。通过深耕以保证耕作质量,以易(疾)耨来提高劳动效率。铁器与畜力,是传统农业时代出现的“高新科技”。铁农具与个体劳动力的结合使自耕农生产成为可能,结束了千百年间实行的井田制度;而铁犁与畜力的结合,使汉魏豪族规模经营成为基本经济形态;铁器与畜力(战马)用于军事,有利于军事实力的增强,改变了在与北方民族政权交战冲突中的柔弱与被动局面。汉唐盛世,一得力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有效制度设计;二有赖于铁犁牛耕的生产力支撑。
耕犁的起源,在世界农业史上几乎难以区别先后,大概畜力用于农业生产后,不同的文明类型都有过类似的尝试。不过学者在比较中西古代农业异同时发现,中国农业耕地以牛耕为主而欧洲则广泛使用马耕;中国使用的是框形犁而欧洲使用的是重犁。有人认为这或是由不同的土壤类型与耕作制度所决定的,欧洲三圃制的实施能为马提供更为充足的燕麦饲料;欧洲从地中海沿岸到西北欧多为粘质土壤翻耕不易;马耕重犁适宜于庄园经济的大面积耕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欧洲耕犁相对笨重一些,常需多头牲畜拖曳且耕作质量不高。而中国自春秋战国开始逐渐在黄河中下游使用的框形犁,比较适宜于相对疏松的土壤耕作,它的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调整耕深、耕幅,且轻巧柔便,利于回转周旋,适于在小面积地块上耕作。使用曲面犁壁,不仅可以更好地碎土,还可起垡作垄,进行条播,利于田间操作和管理。十七世纪荷兰海员将中国犁带回欧洲,被大为仿制并促生了作为工业革命先导的欧洲农业革命。
前一篇: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创性发明(14)
后一篇:《开讲啦》录制花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