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业文明史研究:农业史学科发展的必然(五)

(2017-08-27 14:16:33)
标签:

学术论文

五、审视传统 揭示内涵:中华文明的农史表达

我们目前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般不用“崛起”这一概念,实际上就在于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当代继承关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拟撰著的《中华农业文明通史》,对我们而言既是光荣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科研课题。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农业,曾经在古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方面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历史时期的中华农业文明在与其他文明沟通、交流中曾充分显示了她的理性与厚重、生机与活力、自信与开放。在现代社会,农业仍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产业,农业文化仍是民德归厚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中华文明,能否应对全新的时代与多变的格局?她是否有坦荡的胸襟、包容的气概,完成自我修复、接纳先进、复兴转型的伟大进程?这是我们在强调弘扬中华文明之同时,要认真面对、思考与解答的重大学术与理论问题。编撰《中华农业文明通史》,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对五千年中华农业文明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既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总结,也是应对现实与未来的思想与理论需要。

中华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农业发展水平受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作用与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们既要立足中华农业文明的总体进程的记录与描述,尤其要侧重于农业文明的时代演变、阶段特征的把握与分析。同时要关注中华农业文明的民族构成与产业类型,以北方遒劲的畜牧文明、中原厚重的农耕文明、江南富庶的农渔文明全面反映中华农业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我们要通过农业文明基本要素的分类与归纳,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以描述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反映传统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和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探讨基于传统农业社会而形成的国家职能、社会组织、治国方略及其相关的法律制度、运行模式;总结与归纳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与实践经验。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揭示中华农业文明的基本特质与内涵。强调中国农业在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体系、社会运行秩序、思想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独具性特质,进而揭示中华农业文明的家国同构思想、圜道观念、礼乐秩序、仁政德政思想、农业生产中的应时观念、取宜原则、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理念等内涵。充分挖掘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优秀思想价值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以及体现的国家软实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进而对中华农业文明的基本特质与内涵所蕴含的当代文明价值进行阐发。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着力于中华农业文明的多彩表达。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核心层面,展现中华农业文明的多彩表达。物化表达层面:从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繁荣富强等角度展开分析,如刀耕火种、千耦其耘、铁犁牛耕等生产方式,村社共同体、领主经济、豪族(地主)经济、小农经济等农业经营方式,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农业减灾防灾与农田水利建设,强盛帝国的繁荣盛世等。精神表达层面: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进步与完备的农学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如三才理论、三宜理论、天人合一、地力常新壮学说、精耕细作、农本观念、优秀的传统科学文化和艺术、体系化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社会风尚等精神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及当代意义。制度表达层面:着重探讨基于传统农业社会而形成的行政体制(分封制与世卿世禄、中央集权与官僚制度)、社会组织(氏族部落、五口之家、世家豪族)、社会治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才选拔(世卿世禄、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土地制度(井田、限田、王田、屯田、占田、均田制度)、法律制度及其相关运行模式等。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挖掘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与实践价值。传统社会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体系较为完备的生态思想,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万物并育”的生态农业思想、野生动植物保护思想、“地力常新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治理与保护法规等。并在数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衍生出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循环利用、多种经营等生态化的优良传统。结合传统文献资料与出土资料,系统总结传统社会生态思想体系,探讨其形成的各种原因,分析它们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正确评价与认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同时,研究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现状,积极吸取传统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经验,古为今用,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探讨中国传统农业的原创性发明与贡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和创造了许多原创性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些农业科技发明与创造是支撑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支柱。将原创性的农业科技发明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区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在世界农业文明体系范畴内研究中外农业文明与类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其科技、文化价值以及贡献进行客观评估;对中国传统农业科技文化进行总结,揭示传统农学的现代应用价值和史鉴意义,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明成果得以传承和进一步发挥其现代价值。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研究中华农业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分析思路下,从三个层面全面动态考察中华农业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及其产生的深刻文明影响。在第一个层面,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与民族地区农业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探讨农耕文明、农牧文明和农渔文明格局形成以及传统农业地域性拓展的背后逻辑,揭示不同类型农业文化的融合与中华农业文明内涵扩增和外延拓展的内在关系。在第二个层面,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为基础,系统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域外农业文明的传入,探讨三次引种高潮与域外引种作物的本土化、西学东渐与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等,阐释域外农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华农业文明的影响。在第三个层面,系统研究中华农业文明的传播,分析稻米之路、天马之路、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海交之路等在中华农业文明输出中的地位与作用,揭示中华农业文明对东亚、东南亚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阐释中华农业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地位。中华农业文明为世界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它与世界其它文明之间的异同,明确中华农业文明的原创性发明与贡献,深入探讨其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地位。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研究中华农业文明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中华农业文明在发展演变中遵循着内在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华农业文明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二是域外文明对中华农业文明的影响,三是中华农业文明对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影响。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要分析中华农业文明的历史与现代价值。源远流长的中华农业文明蕴含优秀的思想价值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除了对中华与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以外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对中华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思想、理论、制度与文化,进行客观的历史描述与现代表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源泉。站在时代和学术的高度,从文明史的视角对五千多年农业发展历史进行理性分析研究,对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历程进行客观的历史描述与现代表达。不以今释古,不寓主观的褒贬抑扬,准确评价其应有的历史与当代价值。

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上升或爬坡阶段,比较多地需要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这个时候需要立竿见影的解决生产与生活等紧迫问题,坐而清谈是要误事的。但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跨越温饱或进入更高层次的时候,更多地需要核心价值观念与思想文化的自立。我们现在虽然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往往是社会与思想文化问题,这些问题单凭科技进步、生产发展是解决不了的,就此而言中华农业文明史研究将会是十分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