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稷与杨凌的精神:执农不弃

(2016-11-03 17:26:47)
标签:

访谈

 

http://s3/bmiddle/002ph9jYzy7684idqIW82&690

        大型史诗舞台剧《后稷》在杨凌首演成功,作为这部戏的历史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在首演当晚观看了演出,对这部剧,樊志民教授接受了视线记者李慧的采访。

       李:樊老师,作为这部戏的历史指导,也是一名普通观众,您对这部戏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樊:这部戏有厥初、稼穑、含德、配天、率育五幕,语意皆取诸《诗经》和《史记周本纪》,较好地反映了后稷的历史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叙事主题。

     《后稷》采取了古今交融的表达方式,穿插展现先周农耕文明发祥和现代杨凌农林科教的发展,把数千年前的邰国与今日之杨凌拉到了一起。远古后稷的“教民稼穑”与当今杨凌的农林科教一脉相承,在这一方热土上,有人前仆后继地做着为万民苍生丰衣足食的伟大事业。在非农进程快速推进而知农事农者日寡的今天,还能有比这更令人沉重与震撼的话题吗!

    “现代与远古两条线穿插、交集、碰撞,简约写意又不乏现实感的舞台空间,演员的精湛的演技,加上高科技的灯光音响效果,以及写意惊艳的人物造型、服饰,还有优美的舞蹈,把后稷的经典传奇故事再现给观众,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不仅受益匪浅,而且得到了精神和感官上享受。应该说,编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贺绪林)。作为音乐舞台剧或者是实景剧来说,我认为必须制造出某种氛围,这种氛围有时候是拉近观众和剧情沟通的一种需要。尤其是一开场的那种狩猎的场面,在与野兽(或异族)的厮杀中,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震撼着大地。新生命预示着新开端,千万年来的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或将被“农业革命”(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所替代…… 看到这里我有一种无名的激动与震撼。

         另外在演员的选择上,我看了以后感觉后稷这个演员演得不错,不但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在这些演员里面他显然比较沉稳,这是展现农业文化厚重与雄浑所需要的,很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对于后稷的夫人原来的文献里面是没有记载的,编剧特意选用了嫽”这个字,很有创意。现在的陕西话里仍常用嫽字,形容某人某事做的漂亮,常说“嫽的很”。嫽貌似很土,但实际上《诗经》有谓“月出佼兮,佼人嫽兮”。嫽既是古代形容女性最美的用字,也最地道的周秦雅言。 

       李:这部剧您觉得对于杨凌来说,更多的精神传承点在哪里?      

      樊:在《后稷》这台剧里,后稷当然是个主要角色,该写哪些东西?哪些东西不该写?我想应该把传承与弘扬后稷精神作为一条主线。何谓后稷精神,它都包含哪些内容?我想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稍作阐释:

       后稷自商以后被奉为农神,他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结束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只有简单的种和收的时候,把周部族相对先进的农业科技推而广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民稼穑”。剧里面有过一句台词,说耕种可以让我们定居下来。农业与定居,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由此开始,我们结束了漂泊流徙、追逐丰饶,有了文明的延续与积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人和人之间可以出入相友、邻里相助,疾病相扶持。

       后稷时代,在漫长的农业实践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确立了正确的天人观。人和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东西方文明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农业民族强调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后稷和他的子孙们虽然生息在关中这样的宜农之地,但是他们每到一地必要“相地之宜”,高下、阴阳、泉流必得其所尽其用。汉人董仲舒曾提出过天人感应学说,他说你在做坏事的时候天会警示你,和天对着干的时候,天会惩罚你,你把坏事做完了,天会灭亡你。这个天如果指的是自然规律,那就不是迷信了。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惩罚。后稷那个时候提到相地之宜,充分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尊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事活动的基本运行规则,即使到了现代农业时代这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仍然没有过时。

       后稷精神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执农不弃”。与古代的采集渔猎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即获”性特征相比,农业生产的由种到收呈现出明显的“断续”性特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这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与管护过程,若遇天灾人祸甚至有绝收之虞。这或是古人好狩猎、今人喜进城的缘由之一,因为狩猎与打工可以马上有收益,谁会舍近求远呢!但是人毕竟是要吃饭的,后稷和他的子孙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遇到过诸多的艰难险阻,不忘初心地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行,或是他们成功的基本原因。“执农不弃”是周民族的一个传统,也是现代杨凌的农林科教人员的信念之一。在这个剧里面讲的魏中华和琳琳的这条现代线,我想如果把这两个人变成为了千千万万的人能丰衣足食而放弃了北京的优越生活,而不是目前这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处理,可能会更好地古今贯通的体现从后稷传承下来的这种执农不弃的精神,这样就会更完美。因为在杨凌,不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有很多人有机会去条件更好地地方工作,可依然还有很多人选择了留在这个地方,坚守着这块土地。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执农不弃的传承。虽然剧情在后面用魏中华的女儿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弥补,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李:作为该剧的历史指导,樊老师能否就它的修改与完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樊:这是一部时涉古今的舞台剧,我们应把握的两个原则是:一不能出现历史叙说的错误,二不能出现农业科技方面的错误。杨凌有专门的农业历史机构,有众多的涉农学科与专家,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精确考订、严格把关。至于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与建议,我会在后续的剧本审订时直接说与编剧与导演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