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伙)地塘随笔

标签:
杂谈 |
http://s2/middle/83793fc24cbe797135291&690
由于秦岭的过渡带特征,使得火地塘林区成为全国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中是不可或缺的观察站、点之一,2001年该站被科技部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2006年被科技部命名为“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火地塘林区也是秦岭山区生物种类的富集地之一,仅种子植物1026种,木本植物 83 科、206 属、500 多种,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8种;野生动物有兽类30多种、鸟类110多种、蛇类20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羚牛、川金丝猴、豹和林麝),国家Ⅱ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种类8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的兽类19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6种;据不完全统计,有森林昆虫17个目、106个科、725种之多。
http://s13/middle/83793fc24cbe81d2ff0dc&690
秦岭山区同样有着丰富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研究资源,学校欲在大生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把火地塘试验林场建设成非生物类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大课堂、多样性社会调查的目的地。形成一套特色化的教学模式、一个功能完备的教学基地、一系列精品化的课程和一套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今年暑期,作为“秦岭生态文明体验”教学的主讲教师之一,我有幸再度来到火地塘,在难得的清凉宁静中进一步梳理了对南山林区的认识与理解。
http://s11/middle/83793fc24cbe7988b068a&690
宁陕素有“安康北门户,长安后花园”之美誉,子午道是历史时期联结关中与陕南的重要通道之一,翻过秦岭来到平河梁下西南向可去汉中,东南向则去安康。南山林区在汉唐之间属于关乎京畿安全的严控地域,限制流民进入,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并未有行政建置。明清以来各方人众相继涌入,有开荒种地者;有经营林产者;有隐居避乱者;有犯罪逃匿者;亦有聚众谋反者。由于人烟渐多,五方杂处,南山林区渐成滋事生非的多发区之一。清乾隆、嘉庆年间划长安、盩厔、洋县、石泉、镇安五县各一部置(五郎)宁陕直隶厅(清代在新开发地区的一种行政建置,与州、县同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厅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别,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散厅与散州和县平行,属于府)。厅名取意“安宁陕西”,或见设厅之本义。我曾在另文中言及陕南的几大特征:地域上的“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文化上的“不秦不楚、不豫不蜀”;产业上的农产林产兼营;交通上的开放与封闭并存;社会结构上的原生与次生形态共生;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自身性发展与输入性繁荣等,可循此以进一步认识与了解秦岭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
http://s16/middle/83793fc24cbe7b7ac5f9f&690
火地塘之名,有人以为是流民入山后开荒种地,由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而留下的地名。但是南山的规模化开垦已在明清时代,尤其是由江南诸“内卷化”地区移植过来的往往是比较精细的生产技术,刀耕火种虽不敢说绝迹但毕竟属于比较粗放、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了。最具关键意义的是五行中木生火,林区防火是人之共识,先民们当不会在自己的生息之地命名上犯此忌讳的。有一次闲来无事,与试验站周边村民聊天,知他们所发“火”音近于入声,用字则为伙地塘,由此推测今之火地塘或为昔之伙地塘之讹。“伙有共耕”,是中国农村旧有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尤其是在某些移民与新开发区域,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应对陌生、艰苦的自然环境,需要利用血缘或地缘关系结成共同体以渡过难关。他们共同占有土地,劳力、牲畜、农具搭伙使用,产品按投劳、投资比例分配。等到逐渐适应和熟悉了环境、各自有了若干积累以后,这种“伙种”的形式便趋于解体,但是“伙地”之名却留下来了。伙地塘,或是南山老林开发历史的地名见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