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崔墨卿诗歌中的几个特点

(2022-12-29 07:51:48)
标签:

365

         

              

                     浅谈崔墨卿诗歌中的几个特点

 

                                  乔健

 

在诗歌创作技巧日显复杂、怪诞的时代,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一时成为时尚。不少人一改自己诗歌原有风格,如梦初醒般扯起了“后现代”大旗。

于是一大堆缺少关键词语,蹦来跳去,且艰涩难懂的诗歌进入了大众视野,逞一时之繁荣

是耶?非耶?

面对如此景况,老诗人崔墨卿一直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自己原有的创作理念和风格。读过崔老的诗的人不难发现,他的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一看便知是通过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而“发酵”,而“蒸馏”,乃至“调味”等一系列工序“酿造”出来的——

没有西湖的名声久远/没有太湖的烟波浩渺/没有八百里洞庭的/舟楫往返渔歌唱晚……静若空谷幽兰/幽似月中广寒/美如离宫别苑……琼楼峨入云端/玉宇无限恬淡/脚下渔火点点……

                                                          ——引自《稻香湖》

就这几句,你仔细琢磨,是不是带有诗词歌赋中的“赋”的韵味?是不是含有“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意思?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文本,假如没有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支撑,诗人能如此驾熟就轻吗?能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笃心而为)中写出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吗?

近年,读过不少叙语呈散文化的诗歌,给我总的感觉似乎就是把散文分行排列起来,这在外在形式上固然无可指摘,但在内容上却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从中你根本读不出诗的韵味。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叙语中缺少让人产生愉悦的那个“赋”的韵味。

我们知道,诗是通过诗人对语言的运用,比如叙述性语言,意象性语言,以及哲理性语言等等去完成的。没有对这些语言的完美运用,就几乎谈不上所谓诗歌创作。在这一点上,崔老的诗表现的尤为突出,他的诗除去熟练地运用了“抒情,叙述,意象”之外,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哲理的运用。事实上,哲理这个东西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并不新鲜。关键是,这种哲理在何时出现,怎样出现。如果一味地为了哲理而哲理,那就有点儿“耍花活”的味道,失去了诗歌原有的艺术魅力。但你看崔老诗歌,那些哲理几乎都是从情感的文字中提炼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情感通过诗人营造的意象自然而然的流露。也正因如此,它一旦出现就很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

风,已经远远败走//也开始了温柔/只留下层层微波/那苏州河的褶皱/任一艘艘小船/似草原的奔马/在水面/自在遨游/任一朵朵红莲/似一只红鸟/在绿波中绽放自由/在一声声欸乃携郎朗笑语/在苏州河上静静地漂流/苏州街/人也风流/一颗心儿似浪里飞舟/水也风流/似微风中飘动的绿绸/登上揽涛楼/日日夜夜谛听那首/《涛声依旧》

                                                      ——《登苏州街揽涛楼》

这首诗连续出现了好几个意象,比如风,浪,小船,欸乃之声,郎朗笑语等等。在这里,诗人如果只将它们做一般的景色和环境来描述,那么整首诗就会显得普通而且单薄,顶多也就是另一版本的“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意境虽好,而思想不够。而这首诗,好就好在没有做这样简单的处理,诗人似乎早就想好了,在看似漫不经心中,巧妙地把这些意象统统纳入到苏州河上,用一场风浪过后,河面恢复平静,暗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还不算完,诗人在最后又加上一句:“登上揽涛楼,日日夜夜谛听那首《涛声依旧》”用一首歌曲的名字进一步巩固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谓一箭双雕。

“谈古论今”,是崔老诗歌的另一特点。比如他的那首《蓟门烟树》,就是如此。诗人借谈古而论今,既不博古厚今,又不薄今厚古,而以辩证的思想劝诫那些厚古薄今的人们:“……访古切记叶障目,不见今日新的八景如星布”(《蓟门烟树》)。

同样的诗作,还有《北魏石佛》。

总之体说,崔老的诗是用“传统”创作出来的。这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创作手法,在其诗中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特色,比如艺术构思严整,主旨明确,少造作,不晦涩,不怪异,朗朗上口等等,读这样的诗,不仅让你得到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思想的启迪。

崔老的诗,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海淀的——这大约与他生在海淀,长在海淀,工作在海淀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写家乡,颂家乡,也许是他躲不开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