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文化问题之一)
“明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是中国古典文化顽疾。心与情者,心即心绪,情即情感,古时少有论及,更有道学家“存天理而灭人欲”。
儒者重于礼,重于志,而不谈情。宋之后,理学治世,人莫敢论心,论情,只是守礼循理。道家论道,论生,论死,而莫论情。彼时,有儒,道,兵,墨,农,杂而鲜有论心论情者。朱熹理学,谈情色变。阳明创“心学”,此心非彼心,乃道学之支流。李贽说“童心”,始发人之本心,重人之天性。
陋于知人心而耻于表情,古之始然。周重礼,汉尊儒,至唐而汉夷杂处,人之个性始释,雄阔开放,至唐而颠。宋之柔弱,又崇理学,亡之于元固然。明清之际,思想禁固,因言获罪者多,侈谈心与情。
古典文化中诗本可言情,而多言志,固诗之大弊。词婉约,然多愁善忧。曲贴近生活,小说虽被视为闲书,尤擅描摹世情,而鲜有刻画人心。
心为人之本,情为心之机。唯体心察情,方能以人为本。去浮燥,去功利,以心的体验观察世界,以情的感悟体会人生。
是为《心情论》
2022.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