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师生》(一)

(2025-10-21 07:07:08)
分类: 教育

1

 

2023年已经过去,2024年不期而至。

时间就是个常数,对于每个人,一日也就是24个小时。除去必要的上班、工作、休息;剩下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有意识地能够支配的。

所谓的这个业余时间,到底应当怎样去打发,没有现成的答案的。把个业余时间,打发得千差万别,各种各样,那才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样子。世界如此丰富,可能更多要指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同。

我们毋庸怀疑:业余生活,能够完全让自己支配的时间以及一些自己的雅兴,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精神生活。我们在闲暇时间的样子,往往才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所以,要我说,对于一个人,你拥有了业余时间,拥有了自己的闲暇,又有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你才有可能拥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这难吗?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

于我而言,2023年是个特别的年份。

不是我在这一年,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我在工作上取得了所谓斐然的成绩;而恰恰是,我能够平平淡淡地而又自由自在地,已然成为一名真正的阅读者了。每一天,我在文字里度过,这种感觉,好极了;对于别人而言,确实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读书,哪个不会?是的。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更应当会读书。阅读于我而言,能够让我感觉到一天天的真实存在,一个阅读者内心沉淀下去后那种满满当当的获得感。

上了岁数,对时间这个常数,更有了一些特别的敏感。那个快呀,好比是走路换了自行车;有好比是自行车换了电瓶车。有着风驰电掣的感觉。40岁怎么就滑到了50岁;50岁怎么就到了60岁;还有……不知不觉地,这就是生命的节奏。时间无声,年龄无声。它们都更无情的。

57岁了,才真正拥有了读书生活。我的阅读,让我感觉时间那是时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拥有着。时间于我,就在当下,虽然摸不到,但确确实实地可以自己把握和利用的。譬如说,一个上午,你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书读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有滋味的。时间与文字,都会通过阅读渗入到你的记忆里的。

我甚至觉得,一天里,有了一本书,有了可以阅读和欣赏的文字,才拥有了时间,那种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时间,才为触摸得到的,自己的时间。

读书,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本来不应当是件难事。你肯定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你或许有一个自己心仪的空间,你更是有了自己的课余时间;但你不一定用来拿书阅读的。阅读是需要成本的,时间与空间就是,还有就是有心阅读。我需要,我想读,这些成本,我们做教师的一般不一定都是拥有的。即便有了上述的条件,但你不一定肯于为之付出的。说白了:时间,空间,精力;对需要自己舍得,肯于付出。不信的话,我们可是环顾一下自己的周边,能够找到称得上读书人,很少,也很难。

我自己,就是一个现例。前些年,我参加自学考试,读了一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可是这种读书,功利性明显啊。那时,我使劲力气读书,就是为了自己自考每一门科目的过关。60分万岁嘛!自考人都知道的。

我现在所说的读书,是读闲书。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此时读书,不裹挟一些功利读书目的,也没有什么宏大之阅读计划,就是自己能够静下心、坐下身,随心所欲地,自由自在地,读一些自己喜爱的书。一天能读多少页,就读多少页,阅读量嘛,完全自己决定。读起来,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一句话:读书就是自己的需要。就像吃饭、喝水,散步、话唠什么的,成为每天自然而然的需要。一个人,一年能读多少本著作,只要每天坚持阅读,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几本不为少,几百本都不为多。不勉强,不做作,不搞花架子。读书是慢功夫,是静功夫,读书,从来不是那种心急火燎地翻阅;或者去记笔记。

这样说来,我是否能够把2023年,称作是自己的阅读年呢?

我一时三刻地,也是说不清楚的。

确确实实地,这一年,我读了一些书的。

这些书,种类也杂。我随意地从“拼多多”或者是从“抖音商”那里购买的。多少花了些钱,而且大多是精装本,样子与质量都还可以的。书到了手,立马就读。读着读着,半个月或者一个月,读完一本的。也有读着读着,随手把书放置书架上,也就忘了。读书中,我很少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往往是一本书没有读完,新书又到了。现在的快递就是方便。要想买书,秒秒钟就能在网上看好和敲定。一般两到三天时间,新书也就到手了。一般而言,喜欢读书的人,大都喜欢自己去蹭书和买书。这种感觉是微妙的。就像普通人喜欢网购,一旦成瘾,也就很难下决心去“金盆洗手”的。买书和读书一样,有瘾的。

这一年,我读的文学类的书要多一些。外国文学《故都》、《雪国》、《老人与海》、《窄门》、《荒原狼》等;国内现代文学相对要多一些:《文城》、《第七天》、《一个人的村庄》、《本巴》、《河边的错误》、《人生海海》、《有人将至》、《我是农民》、《丰夏河》、《雪山大地》等。一些散文集进入我的视野:《毛泽东自述》、《文化苦旅》、《苏东坡传》、《外婆的石板桥》、《我的个天》、《你听懂了没有》、《陆小曼诗文画》、《有话说》等等。

我的这些阅读书目的选择,多少还是受当初自学报考专业的影响。我的两个本科,一个中文本科,一个是政教本科,前一个本科,决定了我喜欢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后一个本科,决定了我喜欢一些哲学类的书籍。当初自学考试,一般只是了解中外文学家或者一些文学作品的概况,现在有空读这些名家名作,整本书地阅读,才是真正地了解和阅读。

 

虽说我没有什么阅读计划,从没有限定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读完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但我自始至终地从没有放弃过纸质媒体的阅读。我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上班时喜欢携个袋子,里面放的就是当天阅读的书籍。这随身携带的袋子,倒是没有什么讲究的,最先就是个装酒的纸袋子。后来讲究一些,用了布袋子。就像是一个老和尚化缘用的布袋子。我上学、下学也是要用肩背着或者用手拎着。人就是这样,一旦形成习惯,要是哪天不带个布袋子,或者袋子里没有放着几本书,到了学校办公室,心里就瘆得慌,总是感觉缺少了什么。宛如一个和尚一整天没有化出一点缘的;空空然也。此时此境,书籍已经成为我朝夕相处的好友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对的。对于读书人更是这样,抓住早晨时间来读书,是最好的选择。我家离学校不远,勉强只有一里来路的。我爱骑电瓶车,不是怕走路,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一般而言,我早晨早到校,离学校第一节课开课时,还有半个时辰之多的。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习惯。

为什么提前这样的半小时?我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凡事要早到,这是我多年工作之惯性;二是现在学校课程表没有安排早读课,只要一个所谓的“小早读”。小学生来得早,没有大人的监护和引导,很难真心读起书来。所以,我常常手拿一本书,走进自己班级,同学生一起进入“小早读”状态。事实证明,这样做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看着老师认真读书,也就没有好多懈怠的情绪了。教育多靠影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们大声地朗读,我就亦步亦趋地,在教室里来来回回地,一边踱步一边默读的。此时,我读的不再是教材,而是从自己布袋里取出的,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之类书籍。我特别喜欢早晨这段阅读时光,我觉得一个班级,有着师生共读的氛围真好啊!不是做样子,教师本人不做作,是真读,是大家都沉下心来共读。我想,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倡导要的“静静生长”样子。

前些年,我在村小做负责人,一边兼任五年级毕业班语文课,一边还要参加社会大自考。这时候,我往往也是第一个来校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大都有着早早到校的做法。静静的校园里,是一个人的世界,是校长的世界。此时,你可以到处走走看看想想,没有人来打扰,你往往会发现很多新情况。比如学校哪个班级的垃圾没有清扫;哪个教室门儿没有上锁;哪棵树苗有点歪斜等等,此时最容易被校长发现的。等学生差不多都来校也进班了,老师们也陆续地到了,我早把校门前一块空地清扫干干净净了。我可以放心地走进自己的班级了。这个时候,我手中拿的一本书,一般都是自考书籍。学生读,我也读;书声琅琅。自考有好多知识要记要背要做,有时候,我也会像学生一样,进入有板有眼的大声朗读的。

那时候的我,自是辛苦的,也是充实和快乐的。学校要管理,班级打理,教学要同其他老师一个样,备课、作业、辅导,一样一样地都不落下。我还要见缝插针地找时间看自考书。所以,早读课(那时村小有早读课)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段。教室里,是朗朗读书声,孩子们读得很起劲,很有生气的样子。我一边眼睛盯着书本,一边伸出大拇指点赞。孩子们明白我的示意,他们的读书声,一浪高过一浪。我笑笑,佯装捂着耳朵,学生方才把读书声降了一降。

这样算起来,我带书到校,带书上教室,带书在身边,真的20多年了(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舒茶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