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136)
(2022-09-11 16:41:59)分类: 教育 |
大个子高老师,是第一个到这个山区学校的中师生。他曾经享有得天独厚的小学、初中、师范专业等教育资源,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教师。这些中师生,当年都是农村中学、附中的“尖子生”,学生中的“佼佼者”。1978年高考政策的改革以后,他们凭借中等师范专业招生和发展的教育好形势,一个个,也是一批批地考进县城师范学校。他们幸运地选择了普师专业课程,是正正规规国家培养的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他同方老师,常代这个学校毕业班课程;可谓是学校“把关”教师。他们平时在家长和师生中都很有威望的。他俩“一唱一和”“一文一理”互相合作交相辉映;把这个学校毕业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到一个新台阶。校长每每开会,或者学校搞教研总结,都拿他俩正儿八经地说事儿。
方老师十分羡慕高老师的中师生身份,总是觉得这才是小学生需要的老师呢。他觉得高老师知识渊博,专业视野开阔,治学治班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老师们眼中,他俩属于“强强联合”的那种组合的。家长们听到自己孩子进了他们班,都很放心和舒心。
那个时候,学校保存着升留级制度。各个年级学生,若是语、数学科没有达到及格线,就会作为留级生,不能升到高一年级的。这就好比铁定的规矩。所以,那个时候,讲到“留级生”都是不光彩的。不管是高年级、中年级或者低年级,一讲到“留级”就是低人一等的。当然,那时候,升、留级有着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让学生看清、看重自己的语、数成绩,到校要以学业为重,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积累和学习。特别是:老师在班级教学上能够很好地起步;教学有的放矢;学生成绩整齐划一,教学效率便于提升等等。
总之,这个时期教学:多注重个体质量,不太关注整体和数量。所以,一个班级,每年都有部分留级生。这些留级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学困生”,他(她)们不得不在原班级原年级再读上一年,或者几年,直到升级为止。学校的毕业班更是这样,每年的毕业班,能够考上多少初中生,是衡量一个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老师和方老师所带班级,升学率是学校平行班升学率的几倍。有一年,高老师班级升了15个初中生;同他的平行班升了5个初中生。你想,谢校长不表扬方老师、高老师行不行?
几年毕业班课程代下去,让他俩的名气更大。好多事都是马太效应:越好就会越好;越差更会越差。教学也不例外:那几年,这个学校的毕业班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沙埂山区小学,一下子成为南港老区教学的示范校。教学研讨会常常到这里召开,一些地方名师也是慕名而来,到这里“取经探宝”,把个谢校长弄得疲惫不堪。学校开支紧俏,学校事务繁忙,学生活动增加,大家都觉得要当名师不易,要成名校更是难上加难。谢校长心里最清楚:缺人、缺钱,要想办好学校很难。他当初压根就没想到:自己要把这所山区辅导区小学,往“名校”道上去引。
当时这个山区辅导区小学,就在沙埂乡政府大院子后面。学校有个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学校没有“门相”。因为学校有了一些名气,来此开展教学活动的人来了,他们常常找不到这所学校。好歹学校莅临沙埂老街道,这里有着临街而居的群众,问问他们,怎么走,他们就会一一指道,甚至带着他们走到校。
走着走着,这些人私下里就说,学校难找,学校大门窄了,学校的操场也太小,就好比过去的“四合院”子。他们更怕上学校的厕所,像个茅棚,还是过去的“老式蹲厕”,见人,见屁股,没有水冲,几十米外,就能闻到臭气。进去了,让人恶心,打冷颤……
大个子高老师走出去,到外面去“传经送宝”了。他看到别的学校的大门,同自己学校明显不一样。学校门前,没有障碍物,没有视野局限。用南港地方话说,大门根本没有“挡头”的。这个沙埂辅导区小学没法做到的。校长后来一直苦思冥想,想到学校四周都是“挡头”,你无论在哪个方向开个大门,还是没有学校的“出处”。没有办法,他召集领导班子商议此事。大家也是绞尽脑汁地想法子,最后只能把原来的“木头大门”换了个“大铁门”,让外面的行人能够看到里面,让里面的师生能够看到乡镇府的后院墙。仅此而已,校长的改造校门之计划,也就成了换门计策。
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至于扩大操场,这只是个理想。周围都是街道,是住户,是农田,动不了一寸土地的。校长讲,这个我真的无能为了。操场只能是这样。把不该有的树给砍了,把地皮上草儿拔了,再做做平整平整,好像是变得大些了。至于厕所,加高了三面的墙体,靠近女厕的那方墙一直封到顶。把蹲厕改编成池子蹲位;但还是人见人,屁股见屁股。大家上厕所,不吱声,不斜视,正襟危蹲。呵呵呵,尴尬久了,也就习惯了。至于老师上厕所,一般都是避开学生的;他们生怕学生会说:“乖乖!老师怎么也解大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