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56)
(2022-05-16 21:35:28)分类: 教育 |
这也是我教书生涯中,到过的最大的学校。学生数达到一千多人,教职工一百多人。特别是学校的学生食堂,留给我很深印象。
宽敞明亮大饭厅,一次能够容纳几百人用餐。那么多的学生取饭、取菜窗口,饭厅中一张张饭桌,如同教室里学生座位一般,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洁净而光亮。这是我在小学里从没有见到过的,也不可能有的食堂。
当时条件好一些中心小学,顶多有个两间屋子大小的食堂。准确地说,这是教师的食堂,有着几十个教师可以吃饭的规模。此时学生没有在学校吃饭的先例,全校学生都是回家吃饭的。想到现在农村小学生有着营养餐,能够天天在学生食堂吃营养餐。那时候条件局限,想也不敢想。
当我第一次步入南中食堂时,我惊讶地叫起来:“这就是大学食堂呀!”
食堂的几个师傅面面相觑,好奇地看着我,觉得我是少见多怪。
我倒想起自己论文答辩时,到过安徽师范大学校园的情形。
教室大,操场大,图书室大,以致我走进师范大学校园大门,怎么也找不到指定论文答辩的大楼和教室。
大学校园时,宛如走进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顶级的博物馆,蹲在那里,立马让人觉得自己的平凡和渺小。
大学者,大楼也。我相信这句话。大学校园的楼房,真的挺多挺规范,每个楼群都有着它动听的名字,但我记不得它的名字。走着走着,也就忘了。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导航,在大学校园里迷路是正常的。不过,也很简单,没有多长时间,你会遇见一个或者几个大学生,问问就好。
大学者,大师也。也有人这样说。我倒是没有这种体会;因为我没有真正在大学校园里读过书。我唯一见到的大学老师,也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老师黄静教授。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安徽师范大学,黄静教授是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答辩导师。那一年是2003年,是金秋十月。
论文答辩的前一年,是非典病毒肆虐中国大地的时候;因此2003年本科论文答辩也就做了调整。毕业论文指导是通过网络、信函报名的,考生也就不能到大学进行实地指导了。
2013年7月下旬,指导老师将论文选题、论文封面等材料寄给了我。
我要在8月15日前,把论文提纲寄给指导老师;9月15日前,我要把论文初稿寄给指导老师;10月25日前,我完成毕业论文并寄出论文定稿给指导老师。近两个月的时间,都是准备论文答辩;这些我都记得。因为是第一次做毕业论文,自考学习走到最后一个阶段,我自然很是用力用心,所以,好多年后,我还能记得当年的情景。
最是难忘的,是第一次坐长途大巴到芜湖去;安徽师范大学在芜湖市。我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远门,没有出过市,都快40岁的人了。说出来,也不怕同事笑话的。小学教师没有机会走出去,这是常有的事;除非有教研活动,也有着学校的参加,并赶上学校也派遣你去。
想到那时,我从没有在教研方面花过时间花去多少精力,很自然没有什么教研成果的。当时我们主管部门是镇教育办公室,简称“教育办”。教育办也不可能让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的。所以,我根本没有外出参加教研的机会。前几年我做村小负责人时,校长培训也没有赶上“好运气”,也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几次校长提高班培训,就在中师毕业的母校---舒城师范学校参加集训。所以,那时的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
有一次,教育办的李干事给我们全镇小学教师做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全镇有百来教师参会。他在台上侃侃而谈,印象最深是:他讲到自己去六安市城北小学大礼堂观摩全国名师于永正的语文公开课。
他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于老师用“一支粉笔一本书”演绎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情形。他说,于老师善于在孩子课堂上“扮狗扮猫”,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于老师介绍自己大姓“干沟于”的幽默风趣;还有于老师的一口京调演唱让所有到会语文老师瞠目结舌等等。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名师,于老师从此深深地嵌入我的脑海里。
也就是打那才敢想,要是自己能够外出听一次名师的公开课,那该多好啊!
想到平时自己脚步,去的最远的本市六安市,还因为是自考原因,当年的自考考场,大都设在六安市中小学校,有幸走过一些市内的一些地方。
这次到芜湖市,不同于六安了,要远得多,而且考生还要住宿。
论文答辩定在10月31日和11月1、2日。我用常常看着黄静导师发过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