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实老师不如你”(52)

(2022-05-12 20:17:47)
分类: 教育

要想进入教育写作,教师要做那些准备呢?首先得有自己的时间。一线教师大都是主课教师,有着一定的工作量,每天课表上,都有着几节课。所以,一线教师一般白天主要的时间是泡在学校里或者课堂里。上上课,改改作业,找找学生谈心,或者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抑或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教育教学检查。特别是近几年,智慧课堂进入校园,均衡教育需要各种资料,还有党建、疫情等等工作要做,资料需要自己一针一脚地去完善。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实行了营养餐服务和课后服务,教师中午要看班,下午要搞课后辅导,这样算起来,一天在校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有的教师说,一天工作下来,真的身心疲惫,没有多少心情来看书或者写作了。特别是小学教师,一天课表都有三四节课,小学生有时候还要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家长有时候甚至不理解,需要解释很多事情。比如,安全教育平台授课要家长们参与;疫情期间“两码”需要每天上传,营养餐缴费需要“皖事通”,还有不定期的红领巾“小喇叭”活动或者爱国主义读书比赛活动要参与等等;诸如此类的“杂事”真的劳其筋骨,煞费心神的。这是看起来不足道的“小事”都要一一落实,它们占去教师大量时间是个事实。

我也是一线教师,也是班主任,还是学校教育信息报道员。有一段时间,我还是课题负责人,也是学校教导主任。来到学校后,身心就像陀螺在飞速旋转着,很难静下来。

怎么办?在校就要把学校和学生的事做好、处理好,这样做才会踏实心安的。有句话叫做:既来之则安之。学校交代的事情,我们没法去改变,更不能消极怠工或者给工作打折扣。时代在发展,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育者提高自己的站位,与时俱进,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大的观念没有问题,我们就不会遇事犯傻,就不可能在工作岗位出问题,这是教育写作的首要前提。

有了对自身工作的热爱,有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有着对教研工作的信心,我们才会静下心来,蹲下身子,才有可能有着自己对工作、对事业的不一样的看法和体会,这才是教育写作的需要的氛围,没有这个大背景,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或者说是无本之木了。说白了,教育写作,根本来源于一颗赤子之心,这就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大爱。

还有一句话叫,累并快乐着。教育写作需要这样的境界,更需要这样的火候。否则,我们就会凭空而谈,甚至是纸上谈兵。有了一开始写作中,需要的感性认识,就是要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这样的躬身亲历,才让我们对手下的工作不陌生,对教育对象生发情感,对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产生兴趣。没有感性认识,就不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教育写作也是这个道理。我们首先要成为自己工作的实践家,实干家,然后才能从感性出发,学会思考,学习总结,学着反思,并把这些“思维”形成自己的文字,这样才能够成为学问家,成为教育问题的专家。

这样说来,教育写作也能促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勤奋更加敬业。没有那个作家或者教育家,是个彻头彻尾的务虚工作者,只会清谈,不会做事。当然,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一边工作,一边不忘思考,不忘拿起手中笔来记录工作者的体会或者思考,这些文字就是教育写作。尽管没有鸿篇巨制,没有上纲上线的教育理论,没有教育理论家文笔严谨;但这样做,已经是从教育实践中上升一个等次,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最初最原汁原味的“教学成果”了。

所以,从某个程度上说,一线教师更容易写教育叙事或者教育随笔,能够及时地把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和在教学研究中的过程、看法、体会以及思考,付诸于文字,直接而又快捷,简单而又实用,我们何乐不为呢?

比如,我的做法是:我把自己白天时间,基本上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学生。我这是在做教育写作最初的工作。尽管工作负担重,事务繁琐,但我正确面对,敢于承担责任,做教育教学工作的实干家、实践家。

晚上,我可以灯下漫笔,放慢工作节奏,舒缓身心疲乏,怎么想怎么写,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这是做好教育写作的必要环节。我们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有着很多教育工作和教学教研工作经验,但就是懒于动笔,疏于总结,困于思考,而让好多工作体会和工作经验白白流失。有感觉写不出,有体会说不来,有思想人不知等等,都是因为没有文字的参与,因为没有文字的记录,因为没有文字的挤兑;一句话,文字让我们更加敏感,写作让我们更加敏锐。我们只有走着教育写作这条路,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视野更加广阔,才能让我们教育思想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这个“八小时之外”才是教育写作应有的时间和空间。拥有“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才会走上教育写作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法作品
后一篇:书法作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