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48)
(2022-05-08 20:45:36)分类: 教育 |
说真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百分百的原创。是我对师范学校教书法的郭老师的一篇回忆。原文是这样的:
“我多么欣赏你们的慢写功夫”
我常常想起郭老师在师范学校教我们书法课的情形。那样的岁月,课程表上常常排着下午的第一节课学写字。郭老先生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来到我们的教室,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我们被郭老师那副气宇轩昂的样子折服了。哪怕是任何时间,只要他来到我们的教室,我们都会屏息凝神,像是感受到郭老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书卷气。虽然郭老先生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了些,但他那种精神矍铄的样子,总会让人眼睛一亮。更让人难忘的是,他那乌黑浓密的长眉毛一个劲地上挑,看上去就让人想起自己在砚台上掭好的毛笔尖。他的眉宇间,隐藏不住一个书家的风范。书法课堂上,他常常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们,看着我们手中的毛笔在慢慢地走动。
记得当初好多同学都嚷着要郭老师教他们写行草,因为有的同学见过郭老师那种洒洒脱脱的蝇头小楷字,可神了。郭老师就是不理会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每次上课都给我们讲解写正楷字的重要。他有时示范书写某个字的完整过程。先在黑板上用粉笔字写,每个笔锋都交代很是清楚;他有时把某个字放大,写出空心字,能够让我们看清每一笔的韵味。在黑板上用粉笔写过后,他再拿过来底下同学用的毛笔,重新在宣纸上示范着写一遍刚才讲解的每一个字。我们傻傻地看着,那些汉字被他出神入化地全写“活”了。记得当时写“土地”的“地”字,好多同学都是写不好,常常都把这个字的最后一笔拖长了,整个字的“骨架”散了。这个字右边的“也”字,大都写的很张扬。用郭老师的话说,“写不好‘也’字,这个字就没有精神了!”为什么呢?郭老师说:“这个字,表现好右边的“也”字是关键;“也”字,写好第三画的“竖弯钩”又是关键!”说话的当儿,郭老师顺手拿过我们的大字本,指出那些作业中五花八门的“地”字,有哪些不足之处,他当时就用红水笔给予修正出来,再分别给写字同学讲解其中的道理,好让他们心领神会。郭老师谈话的声音不大,可是句句话都能够走到我们的心里去。看到他那张脸,听着他对汉字美的演说,教室里有着一种别样的安静。
起初,我们一节课能写几十个大字。等郭老师进了课堂,我们写的字数越来越少了, 我们书写的笔画学着放缓慢了。这下子,郭老师高兴了:“我多么欣赏你们的慢写功夫!”“写字----是门真正的学问。楷书最讲究慢工出细活啊!”“你们见过自己母亲做过的 ‘纳鞋底’针线活了吗?那样一针一线地,一晚一晚地,一双鞋要做多长时间啊!一个冬天往往就做那么几双布鞋,你说她们要不要花上细致的功夫?”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哪里不知道自己母亲做鞋的辛苦?一双布鞋的分量?郭老师的话浅显易懂,我们从他的谈话中悟出一些做手艺活的道理。书写中,我们聆听到了自己的心跳,感受到郭老师寄予我们这些未来小学老师殷切希望。我们贪婪地嗅着来自笔尖里的丝丝墨香,我们睁大自己的眼睛,看好字帖上每个字每个笔画的特点。用郭老师的话说:“这是学书法练眼力!”我们瞧清楚每个字的“喜怒哀乐”和“俯仰坐卧”,我们要和帖子里每个字学会“对话”,再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这种对话的感受。我们终于练就了一堂课只写6个大字的“真功夫”。我们从“慢写”中,学习书写汉字的“定力”。我们从书写中收获一份“静心”;我们也在静静地书写中,收获着来自身心中的一份份愉悦。“慢写、静心”是我们从师范书法课上得来的,这样练就的安然怡得的性情,一直伴着我们走上了三尺讲台。
后来我无意中读到的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几个美国人到非洲有些地区缺乏食物,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带着食物飞往非洲。他们惊奇地发现,有一种草竟然在非洲贫瘠缺水的土壤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长到二十厘米高,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一位受援助的非洲妇女通过翻译告诉那几个美国人,这种草叫尖毛草,是非洲草原长得最高的茅草,可它的生长过程极为特别,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水一旦到来时,却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有一米六至两米高度。原来在前六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再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只有二十厘米,但扎根地下超过28米。
这篇文章写完后,就挂在我的新浪博客上。
因为一贯喜欢捣成自己的文字,偶尔也投投稿,就有机缘认识一些编辑。郭艳红编辑,是因为书法我们才结识的。她拉了个教师书法群,赶上《小学语文教学》周年庆典,需要一些教师真心书写,也是应急应时之作,那次我也写了几幅书法作品,也被采用了。
一次偶然机会,《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一篇关于汉字书写的文章。她在书法群里发了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给她回复,我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不知可行?她让我发过去,于是我赶紧对那篇博文再打磨打磨,当天晚上就发了一篇完整的文档。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应时文章竟然顺利通过审核,刊用在《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1期。
这确实很幸运,我十分感激郭艳红给我这个征文消息,给了我这个投稿机会,相当于直通道;也十分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篇原创文章,因为自己有着这段写字经历,觉得很是珍贵,郭啸时老师一直影响着我,他的认真劲儿,他的治学严谨精神,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我们当年的师范生留下深刻印象。好多年同学聚会中,也提到过师范读书时的老师,郭老师提到的频率最高。就这篇文章诞生,也是个必然,很早就想写,终于有一天我能一气呵成了。后来我想,这篇文章的刊用,好在两个“郭老师”:一个是创作的原型;一个是创作的平台。两者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