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46)
(2022-05-06 20:23:27)分类: 教育 |
说来真凑巧,班长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六年级,学校推荐她参加红领巾“小喇叭”和爱国主义读书讲故事比赛,几次参加,我只是一次到场过。事后,我很是遗憾,总觉得自己对此类参赛活动缺少点什么。
“比赛发挥还好吧?”我往往在周一第一节课询问赛后情况。一般比赛都是安排在周末两天,便于学生和辅导老师到场。
“还好!反正努力了!”李诺涵显示出赛后特有的轻松。
“这次我又没有观看你的精彩演讲,实在挪不开时间。”我充满着诚意,也是流露着歉意。
“辛苦你爸妈了!”我追加一句。
每次比赛,李诺涵名字都能幸运地上了县级表彰文件,我感到已经很不容易了。一个县有着四十多名比赛选手,能够排在前十几名位次确实说明够努力的了。何况她是在一个乡村小学。确切的讲,我作为辅导教师,花的时间真的不多,指导水平十分有限的。
所以,每次王大队把表彰文件发来,我都很珍视,看了又看,最后收藏,打了纸质文件,还收藏电子文档。去年申报正高材料中辅导学生材料中,这个材料是重点,我总感觉这很是珍贵难得的。
每一次的纸质文件,我还打印两份:一份给她自己留存;一份张贴到班级学习栏,以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学校领导来到我们这个班,看到此类文件,感到是个特色,还在老师学习会上,专门提到加以表扬。班级栏上,至今有着四五份红头表彰文件,只是遗憾,去年暑假,学校搞大装修,铲去墙面所有的张贴,这个表彰文件也没有幸免。
我想,文件贴在墙上,迟早有一天会消失,这在所难免;但留在孩子们心中的记忆肯定很久很久。特别是这些难忘的经历,对于比赛选手个人成长肯定有着其它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无论什么活动,总有结束的时候,时过境迁是肯定的,但影响人的、激励人的那些点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就像孩子们成长中吸收的钙质,于平时一日三餐中看得见的饭菜中吸收的;我们感觉不到但真的不可缺少。
所以,从主办方而言,想通过一次次活动,推动学生们对爱国主义读书演讲的重视,对革命前辈英雄事迹的了解和学习,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复归加以推波助澜。对参加方而言,通过这样的一次次活动,真正让自己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历练,尽管当时感到“事情太多”或者“作用不大”,甚至于一些正在完成学习任务的班主任和授课教师而言,真的有些“不堪重负”和“逼上梁山”。但事实证明,正因为这些给力的一次次“脚印”,让自己矫正了前行的方向,让自己身心都得以不断擦拭和洗礼!
讲着演讲这些事,弹指一挥间,几年过去了,李诺涵已经六年级毕业了。
《我骄傲,我成了一名‘红领巾’小喇叭》这篇投稿的成功,也是我抓住机会,促成飞跃。对于如今CN刊物文章发表,大家均以望而生畏,仅有文字而至于不前。好多生动的案例或者很是优秀的文稿,也就胎死腹中。
这是腊月二十七,家家都忙于过年。我还同往常一样,每天上新浪博客看看文章,发发书法图片。早就认识的一位编辑发来微信,问我有没有学生写的关于“红色故事”的成长文章?我自然想到李诺涵同学的几次演讲,于是应诺:“有!有!有!稍等片刻。”
我要抓住这次投稿机会不放。
这位曹编辑非常细心,还给我发来征稿有关要求。她还特地给我发来一篇类似的已经发表的文章。我的心里很是明白:这次机会不容错过!编辑不是需要,不可能在年关给我发来征稿消息。
我毫不犹豫地放下写博手中事,从微信中找到李诺涵爸爸:
“在吗?有事找您!”我言辞简洁,但是非常恳切。
每过几分钟,李平回复了:
“霍老师,有什么事,尽管说!”
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一遍,明确要求李平:
“你打个电话给女儿,要她今晚写一篇关于演讲感想的文章。”李平在外打工,经常同家人分离着。
李平二话没说,答应我的请求。
第二天上午,李平给我发来一个文档,就是《我骄傲,我成了一名‘红领巾’小喇叭》初稿,我很是兴奋,一看就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小散文。这是我需要的,更是曹编辑需要的!
还是从字词句、段篇主题等方面,加以修改完善,这是我的活儿。关键是有了初稿就好办。
腊月二十八,年的脚步声更近,大街上熙熙攘攘。我就住在梁祝街道,离安合路不远,偶尔还能听到孩子们燃放鞭炮的声音。
一个上午的冷板凳,就是看稿、改稿。我说过,要抓住这次投稿机会,让这个有意义活动,再一次促成飞跃。
几番修改完善,自己觉得万无一失了。于是很是兴奋地发给曹编辑,边附上新年祝贺的字样。
那一天,自我感觉完成一件大事,繁忙过后变得特别轻松惬意。我自己觉得这篇投稿十拿九稳。
“是编辑找我的,同我找编辑不一样。”我心里老是这样说。
编辑没有及时回复,可能是过年真的很忙。不管怎样,我感觉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