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45)
(2022-05-05 19:48:22)分类: 教育 |
作为演讲比赛的指导者,要懂得这些,这样才可以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而不是替代,甚至是站位、越位。我们要知道,毕竟是小学生的演讲比赛,定位是小学生,而不是成年的老师。没有经验可以积累,在比赛中经受挫折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名前、名中、名后的位次,都要有人去站位,很是正常,而不是一开始就盯着第一二三名。如若这样,就会失去很多演讲比赛的趣味,一方面我们要在乎自己的排位,一方面还要享受比赛的过程。这个过程,人人都可拥有,这个一二三等奖只要那么几个人,何况不排除人为的因素以及其它没有想到的失误和干扰因素。有了享受比赛过程的心理,我们会对比赛很是放松,还有着很多自信心。
自信心很是重要,不能做什么事,不是比赛,也要有着做事的自信心。小学生成长,好多从“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理念开始。没有什么人,一生下来什么都会的。大凡世间成功事,都是慢慢学来的。梅兰芳先生就说过一句很实在很经典的一句话:“不看别人演戏,自己演不好戏!”看样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习成长的主要方法。比赛也是如此,不要一进入比赛大厅,被音乐声一干扰,心就发慌,想着第几名肯定有难度、有困难,这样思维的开始,怎么能够发挥演讲技术,怎么会有好的演讲成绩呢。
当然,指导教师在关键时候,还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比如,孩子一开始的演讲稿的初稿,孩子几番修改后,只能达到那样的水准。包括用词造句,包括布局谋篇等,都有着自身水平的局限。他(她)们看不出自己的“先天不足”,看不出演讲应当“出彩”以及“亮点”究竟在哪里。这时候,辅导教师要给她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与此。我们辅导老师要在保持学生原告“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同选手商讨“可不可以”“能不能够”这样写、这样讲?这种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是尊重“第一作者”的创作,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我说的是这样,你就按照我的来改、来讲。
这才是指导教师应当做的事。我们在指导学生初稿写作中,也是一种自身的学习。没有现成的“范例”,即便有好的例子,那也是人家的、不一定适合我们的选手来讲。对吧?所以,一次比赛,也好比一堂公开课、示范课,要学会磨课、研课,要在乎自己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死盯着比赛结果。
所以,好的演讲比赛的结果,肯定是演讲者与指导者合作成功的结果。指导者期待演讲者达到的高度,演讲者“垫一垫、够一够”就可以达到那个高度,两者非常契合。而不是“忽高忽低”:太高了,演讲者根本没法够得上;太低了,演讲者感到“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发挥好?就是有高度有难度可以爬上去,演讲者确实经过一番努力也翻越过去了,这就是“最佳发挥”。最佳发挥也是最大发挥,演讲者自己也能感到一种“震惊”、一种“意想不到”,甚至会忘了自己台下的观众,在尽情地享受自己“流水般的倾诉”,包括音乐、灯光、气氛等等,都是那么统一和谐而又恰到好处的。把个演讲者内心完美地充分地传递给了台下听众和评委,还有什么说不好、说不尽的呢?
当然,还有好多演讲细节也要注意,比如,演讲的前天晚上不能太熬夜,要保持演讲者嗓音正常发挥,要及时赶到演讲比赛现场,对演讲选手做些衣饰搭配和适当化妆等等。
还有一个情况要引起我们演讲者注意,那就是不要到场提前太早,一个是比赛现场不可能没到时间就开门;二是即便开了门,临到你的号,要等很长时间,这样会无形中造成一个紧张氛围,以至于影响选手的正常发挥。按时到场就可以,可以提前半个小时,但不能太长,等待时间太长就会“生叉子”,不是增长比赛信心和锐气,而是逐渐地削减来自比赛场上的那种“斗志”。
辅导老师和陪同的家长也应当注意,不要老师提醒比赛选手“要平静,不要慌张,发挥正常水平就好”这些词句,不是给比赛选手“镇静剂”而是起着反作用,暗示着比赛来临,要好好表现,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临阵高压”。家长适时地让选手喝些水、上趟厕所、看看手稿等等,这样转移孩子视线和兴奋点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