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44)
(2022-05-04 20:35:52)分类: 教育 |
教育需要不放过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教育更需要让孩子在一次次看似平平淡淡的小事中,受到历练,感受向上成长的启迪。教育者更需要有着一种高屋建瓴的智慧,能够窥探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对于孩子成长的至关重要。
班长参加县级演讲就要三次之多,每次的主题都很鲜明,充满着正能量。“刘胡兰”、“吴展”、“钟南山”,都是她演讲的话题。
这些主题,都是由班长自己认真看了比赛文件后,自己找的话题。一来是我通过她读文件,理解文件精神实质,增强读文实践能力;二来发挥她自主探究能力,自己从很多名人或者英雄事迹中,找到一个自己非常崇敬的、也是十分喜爱的话题,肯定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所以,选定话题的自主权利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指导教师”。
选好比赛话题后,参赛者自然要查阅大量的“主题”方面的资料。这个查阅的过程一定是学习、筛选、收集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整理能力,又培养了演讲者的文字感知能力、筛选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就选题而言,辅导老师只能建议,不能代替或者是指定。指导教师的旁观者角色,要耐得住性子和沉得住气。
让选手把自己的“主题”用文字组织起来,形成最初的文章,这就是初稿。不要小瞧这样的初稿,这才是一个选手对“主题”最原始的认识,原汁原味最能反应一个选手的文字水平和认识水平。作为指导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自己的选手,这样你就能发现好多让你“亮眼”的东西。放大你认为的细微的“亮点”,让选手再进行一次搜集、筛选、整理的过程,这样做下去,选手就会真正知道哪些是自己要讲清讲明白的东西,哪些是让自己真正感动的方面,只有自己被感动了,十分明白了,才能真正能够传递给自己的听众,以至于让那些评委们听有所获,听有所感,听有所得。这样才能赢得观众,赢得评委的好评。
所以,让孩子先动手很是必要,而不是辅导者替代,为了节省时间,找个精品,找个好文章,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孩子的东西,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去记,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到舞台上出现“卡壳”的尴尬的场面。这个场面要不得,参赛选手一定忌讳此种情形的发生。但事实上,每场比赛都有发挥异常的情形。他(她)们平时都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让我们觉得一贯很好,但就是让我们不能预料,心想事不成。出现此类情况,主要原因在哪?还是稿子中的文字,不能变成孩子心里的文字,出现了“两张皮”原因是外界干涉得太多。
我们大家知道,演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技术的东西好掌握,艺术的东西没有止境。我们既要在演讲过程中训练孩子的演讲技术,比如,语速,停顿、口气、轻重、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等等,只要充分熟练演讲内容,烂熟于心,才能情感发于心声。艺术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过于高调了一些,但不能回避演讲艺术这个话题。就能一篇课文,首先朗读、诵读,更多的是别人的东西,是作者的文字,是作者的情感。继续读下去,逐渐有着自己的别样体会,读着读着,好像是自己在说在讲,自己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既是读课文,又是在读着自己。这样的境界,可能更加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演讲艺术”范畴了。
我们常常在比赛场上,听到的是:字是字,词是词,句是句,文是文,没有二话,正确无疑;但就是打动不了我们。我们听了好多选手的精彩的演讲,可是记不住一段话或者是一句话。为什么?这就是演讲选手有演讲技术,但没有演讲艺术。他(她)们说到底,没有打动过自己,没有打动过听众。即便声情并茂而又热泪盈眶,也是佯装做势,做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表演和模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