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39)
(2022-04-29 21:52:16)分类: 教育 |
周五阅读课,大家都很是兴奋,自从那次春游过后,一些孩子敢于交流发言了。虽然没有当着他家的面,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但他(她)们在同学中交流起来。同位同学之间交流主动了,大家对于口语交际真的落实到个人行动中。
“上节课,我们讲到梁祝故事中‘草桥’的地点,引发起大家对‘草’的话题,一些同学讲得很好!草屋、草堆、草地、草鞋等等,草的存在,在那个时代,真的与百姓息息相关。草桥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让人觉得这个老中医充满赶集!让我们记住草桥,记住这个老中医,记住梁祝故事吧!下面,我们来介绍‘草桥亭’。”这是我的阅读课开场白。
“草桥亭,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上节课所说的,那个草桥靠近桥头的地方有个亭子,人们叫它草桥亭。‘桥’和‘亭’就是梁祝初识和结拜的地方。
桥,连接河流或者小溪的两岸,桥的作用主要是连接。梁祝由不相识到相识相知,一个重要的地点就是草桥。我们可以理解草桥是他们相识的最初地点,也是当初他们之间情感的最初连接点。有了草桥亭,他们才会有机缘结识,才有可能坐下来倾诉衷肠,也就是梁祝故事中的‘义结金兰’。所以呀,经典故事中的地点不是可有可无的,包括这些地点的名字,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怎么看?”
“老师,草桥、草桥亭是他们通往梨山书院的通道吧?”坐在教室前面的吴正良很少发言。
“是的,这是‘十八里相送’的连接点。”我说,“十八里相送路途并不遥远,对现在人而言,这个距离,肯定只是几十分钟的事情。现在人都用车的。但在那个时代,他们是步行,肯定是需要一段时间。其中,他们路过还有一个地方,你们知道是哪里?”
“是不是叫并坐山?老师!”李诺涵说。
“对的!你怎么知道的?”我惊讶。
“爷爷告诉我的!爷爷经常到他朋友家去,讲过‘并坐山’的典故。”
“那你向同学们说说吧!”我双手鼓掌起来,教室里也爆发一阵阵掌声。
“好吧!我讲错了,老师可以更正。并坐山位于南港镇益山村境内。传说,梁祝他们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这座山,他们常常翻山劳累了,就坐在山石上休息,所以,人们就把这山命名为‘并坐(座)山’”。
“讲的好!就是这样的。其实,‘并坐山’是畈区凸起的两座小山,它们并排一起,以前叫‘并座山’。后来有个梁祝故事,才叫做‘并坐山’。这样一来,山也是人的山,桥也是人的桥,亭也是人的亭……所有的实物都打上梁祝故事的‘烙印’。是吧?”
“这就是传说,民间传说,便于老百姓好说好记,可能是一个原因吧?”魏雪菲说。
“讲的有道理,民间传说肯定具有民间色彩,加上一代代人的加工、美化,带给我们的肯定是非常精彩的民间故事了!”班长接着说。
“是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言讲口传,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特点。你们能够在听故事中学习思考,本来就很了不起!读书不能读死书,读书不能尽信书。书是用来读的,书也是读后用的。这才是读书的意义。从读书中生发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点很可贵!”我实际上表扬这两位女生。
“十八里相送,还有一个地点叫‘井宕’。”我进入下一个话题。
“我们南港这个地方,平时把小池塘或者小坑叫做井宕。井宕与我们乡村生活息息相关。庄稼需要灌溉,所以,农村很多地方有井宕,方便生产和生活。
梁祝故事中提到的‘井宕’,是位于南港镇落凤岗村井宕村民组。这个村民组,就是因为有一个‘井宕’座落于此,所以冠名为‘井宕村民组’。实际上,这个井宕,是梁祝两人常常徜徉于此,这里有花有草,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他们在此常常戏水照影。梁祝故事中‘照双影”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此地变迁,洼地变得稍高一些,成为菜园地,但仍看到常年流水不断。”
“哦,难怪我们家有那么多井宕呢!虽然多是自然形成,但都为百姓所用。我家菜园就有几个井宕,菜农到此担水浇菜。”吴正良开始讲话了。
“其实,井宕不仅有蓄水作用,更能改善气候。我们南港这个地方,有山区,有畈区,山区畈区都有好多水塘、河流、小溪,还有就是井宕。这些水系共同形成我们江南水乡(舒城过去仍属江南行省)之特色。它们同树木花草庄稼一样,共同改善着我们生存的空间。你们看有没有这个道理?不过,准确地讲,舒城地方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
“哦,我知道了,无数个井宕组成一个水网,阳光下蒸发水汽,改善着我们生存的气候。是吧?”魏雪菲又是第一个思考问题了。
“我爷爷说过,以前我们家家门口,都有井宕,有大有小,称大井宕、小井宕。这些井宕,为家庭生活所用,有的用来浇菜园,有的用来农家肥发酵。现在美化乡村,这些井宕都填平了!并且家家门口都做了水泥地坪,村村通是每条通村主路都做了水泥路了。我们看到的井宕明显少了。”魏雪菲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欣喜地说着。
“井宕对生产、生活有用,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农家小孩子不安全,防溺水主要是用来防止掉进井宕里。这样溺水的例子也是不少,所以,现在人安全意识强了,家乡美化意识也强了,加上现在都是大农户生产,小井宕存在也失去它的作用。农业都是规模化、机械化了,小井宕也成老人们的记忆了。”我加以补充。
“好了!我们再来说说梁祝故事中最后一个遗址----梁山伯庙。梁山伯庙原名梁庵子。有碑文记载,是清朝乾隆年间,当地梁姓后人为祭祀梁山伯而建。庙堂里供奉梁山伯塑像和其它一些塑像,庙里香火旺盛。但此庙毁于解放前夕的战火之中。目前,尚有‘庙碑’流落民间,还有庙砖瓦和梁柱也散存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