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33)
(2022-04-23 19:16:38)“很是有趣的是,这个梁祝街穿街而过的小河,就是上游钓鱼台小瀑布的支流,这条小河还有一部分水流来自大渡槽之水。渡槽之水也是来自鹿起山脚下的一条大河,河闸在军埠梅心驿。这个梅心驿大河一直流向庐江。说这些,你们看看,老师发现了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诺涵说。
“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梁祝故事、孔雀东南飞故事,至少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方土地,早早就有人在此生活、孕育、繁衍,一代一代地扩大着自己生存领域,开拓着自己的种植园地,还传唱着自己认为神圣的故事。
还有一点是,两个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故事情节迥异,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为了美好的爱情,为了生活的理想,他(她)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梁祝故事呈现了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神话。那个出生富裕家庭的英台敢于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联姻观念,与同窗三载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好相爱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
梁祝爱情悲剧意义在于,人们不仅仅认识到传统包办婚姻对人性的束缚和局限,还彰显出年轻生命对爱情生活的美好追求,他们的叛逆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宣战。“化蝶”结尾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就是死了仍不放弃。爱情忠贞不二,至死不渝。
《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距今约1800年;《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距今约1700年。大家看,发生故事的年代差不多,不过,《梁祝故事》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主要是口头传承,更具有民间通俗化特点。而《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壁’。它是书面传承,具有文学性、程式化特点。两两一比较,我们就能加深印象。当然,这只是老师的一孔之见。以后,同学们上高中,就能读到《孔雀东南飞》,还可以自己对比对照,这就是创新性思维、发散性学习,它比死记硬背要强多少倍呢!”我说。
“大家有没有发现,口头传承的文学比较大众,文字传承的文学比较小众。古诗词一般都是小众们享用;但唐诗却成于大众,唐诗厉害的在于,它们紧紧地与生活连在一起。文学的致命伤是文人自己之间的快乐。白居易大家都知道吧。‘白诗’通俗易懂。有个典故就讲白居易写诗,到路上找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读给她听。她不懂,他就回去改。这就反映出,唐诗之所以能流传久远,因为对象是大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从踏青、郊游这么一个小小事情,变成人生的某一种扩大。而这个句子就可以被传颂,因为它对人生有了正面的鼓励!这也就宋词,元曲无法超越唐诗的一个原因,尽管宋词、元曲都很美。”
“从这个大众角度而言,梁祝故事更具有亲和性,更能接地气,更具有它自身的魅力。”
“从文学的艺术价值而言,两部作品各具千秋,《孔雀东南飞》更能够让我们看到文字功夫,文字魅力!”
“当然,一个地方文化兴盛,肯定是这个地方物质丰富,生活殷实。我们家乡很早就留下这样美好的传说、叙事诗,而且影响这样深广和长久;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先人具有聪明智慧、勤劳勇敢、追求自由幸福的优秀品质。”我补充说。
“是的,老师。我们还听说安徽有黄梅戏、庐剧,舒城有小倒戏、大鼓书、胡琴书等,这些都是文化形式吧?老师。”魏雪菲问。
“是的,地方戏是艺术的一种。舒城是龙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历史名人周瑜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