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实老师不如你”(20)

(2022-04-04 16:09:35)
分类: 教育

自考,一个专业一般10门课程左右。

汉语言文学专科是10个课程:哲学,中国革命史,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逻辑,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主考学校是安徽师范大学。这些课程修完,总学分是72学分。我参加的是社会大自考,完全靠自己看书做题,没有辅导机构。

这些专业课程,有难有易。最难的算是:《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从这两个课程的学分来看,一个是10学分;一个是12学分。有的课程,比如哲学学科的学分,是4学分。它们相比而言,相差好几倍呢。学分高的课程花去时间要多,掌握的难度也大,考试过关的概率要低。

我自学《哲学》和《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倒显得十分轻松。它们都是4学分,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的。

《哲学》读着读着,觉得挺有意思的。这里面多是理论,多是讲道理的。这些理论并不晦涩难懂。读起这些理论,让人学习思维,学习思辨,学习怎样看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物质”与“意识”;这些名词,我都是从这本书读到的。其实这些名词,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政治课时,就听说过,但那时老师讲解的,我听的似懂非懂。现在自己慢慢地读起来,反反复复地读上几遍,真的读懂了。

这些道理,对我受益匪浅。当时我就认为,就是不参加自考,读读哲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师范学校我们在政治课上,蒋善发老师也口若悬河地给我们讲了一些哲学名词,黑格尔、费尔巴哈、萨特、苏格拉底等等,我们记得一些,但都是没有去深究,没有系统地读读他们的来龙去脉。真正让我们弄明白这些人,这些人的思想和学说,还是自个自学这门《哲学》课程的。

有了些生活阅历,再来读读《哲学》,非常有用。我觉得很多想不明白的事,甚至是钻牛角尖的,那都不是个事儿。哲学教会人看问题,教导人们如何处世,更教育人们做事要找到好的方法。

从那时起,我觉得汉语言文学专科课程中,我最爱的是《哲学》。

这门《哲学》书,我结结实实地看上几遍,反而觉得并不怎么吃力的。为什么呢?原来喜爱的事,做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同一样的力,收获却是不一样的效果。

那时候,我一边自学,一边教书。我精神生活很是充实。

也许是人生正当年盛,三十出头,精力充沛,工作和学习,我没有觉得太累的;我做教师做班主任,都比以往更加认真了。

这也许是自考带来的惯性,读书变得仔细认真了,做起事来也是格外有心有责任感了。

自考还给我带来全新人生感觉,每天太阳升起来,感到晨曦的可爱美好。我觉得自己有大事要做,要学习,要上进,要感知新鲜东西。这种新奇和刺激,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真的好长时间没有了这种感觉了。

人,确实奇怪,当有个想法,或者说,你有个远方的时候,你会全身充满了活力。如同朝阳一般,生机勃勃而又光芒四射。我每天走进教室里,这种感觉特别明显。

我常常一手拿着自考书,一手拿着语文教材,脚步轻快地走进自己教室。

教室里书声琅琅,孩子们脸上布满阳光,我特别爱听爱看。我感到学校里特别的安宁。有时候,我会让自己的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我觉得这种幸福只能在教室里寻找,只能在孩子们诵读声中获得。这时候,我十分惬意地开始读起自己的自考书来。

学生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嘴里咿咿呀呀地读着。他(她)们先是觉得奇怪,老师怎么今个也要读起书来了?我看看他(她)们,没有回应的样子。几天下来,他(她)们就习以为常了。

我们共同在一个教室里读书,一个早读,一周早读,一月早读,一年早读,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读书成了我们共同的劳作,早读课成了师生共读的一方风景。我自己无法预测,我还要读多久。

读书,在那段时间里,我和学生都觉得是最为开心重要的事。

很是自然,我的自考《哲学》课程,是一次性考过的。记得分数77分。创造了我那时自考科目的最高分。

当我从师范学校考场上走出来的时候,是少有的充实感。这种感动,类似于我当年参加中考。当我考完十四门课程,坐上学校来时用过的大卡车时,我感到迎面而来的风儿特别凉爽,甚至都是甜的。

哲学教给我们思维,教给我们思想,也教给我们如何思考。

我教书十二年了,有了一些教书育人的体会。应当说,我的事业处于上升时期了,我在努力提升自己。学校周围老师看着我在自学,学校领导对我也是刮目相看了。

我到南港中心小学那一年,我入了党。年终党员冬训时,我被领导提名,成为优秀党员候选人。

当然,我有着一种来自内心的无措和激动,这种兴奋感和荣誉感,一下子包围着我。个人荣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个人都看得很重。不光是我。

正当我沉浸在无限美好憧憬中,我渴望那种幸福时刻即将到来时,我的荣誉一下子泡汤了。我十分扫兴地走在校园里,来来回回地。校园里梧桐树开始落叶,一片片地,它们被夏风吹动着,在空中打着璇儿,飞舞着青黄的身子,落在地上,静然无声。

原来是,同我一起调到中心小学的一位老师,他向支部书记汇报,说我刚刚入党,还很不成熟……他有此一说,其他党员觉得也是这个理儿,于是那年的优秀党员也就另有其名了。

我着着实实地一阵欢喜一场空。

一段时间里,我想不通,在家里写了很多落选“遗憾”的理由,并到学校教师例会上,我振振有词地读着我的“闪光点”。大家面面相觑,好像不认识我。他们的反应和表情,也让我惊讶和尴尬。我一口气大声地读完,会场上哑雀无声,沉闷首先紧紧地包围着我。

我马上反应过来,我的这种做法欠妥了。

从那时起,我觉得当一名优秀教师,不是那样简单的。

当我想不通时,我的脑子里,倒是蹦出很多哲学名词来。

我自然学着分析:分析学校来,分析党员来,分析自己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等等。我不仅仅思考教材如何去教,我还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从那时起。

好在自考还是要考,书还是要读,学生还是要教,课还是要上。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确实可以疗伤。

时间一长,这个在我生命中顶大顶大的事,也能慢慢地给淡忘了。

那次“碰壁”后,我变得更加沉默了。除了上课可以发声,回家可以发声,开会要我发言,我几乎很少说话。我本来话就少,这可能是我性格的一部分。就像我不喜欢热闹,倒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书。

这样的生活方式,适合于自考。我每年都有几门课程考试t通过了。自考每年春秋设下两场:一个在春季四月,一个在秋季十月。记得考试日期,都是当月的第二周。

四月,花开得正盛,草长莺飞,走进校园,春色满满,笑声盈盈。

十月,香樟树叶茂,花事犹在,徜徉旧地,秋高气爽,书声琅琅。

这样一年中的两个月,倒成了自考生的盛会。他(她)们静待花开,从四面八方走进考场,参加为期两天的考试。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谓是这样两天真实地写照。

自考生大都自律性好,一般早早地来到校园考场附近,找一处僻静之地,席地而坐,拿起当场考试书或者资料,认认真真地看起来。

即便有几个自考生站着树下,或者走走停停,他们都是拿着书,嘴里咿咿呀呀地念叨着。他们相互一照面,只是笑笑,没有太多话语。即便认识,或者上次考试在一个考场,他们还是很少话语。他们知道,考前的时间无比珍贵,要争分夺秒地让那些所谓的“重点题”或者是“填空题”,在自己的大脑中再过一遍“电影”,生怕有着什么闪失或者遗憾。所以,偌大的校园里,静悄悄的。只看见很多少男少女,而听不见声音。

也有人事先留着笔记或者小纸条,好让自己能够“临时抱佛脚”。他(她)们更是知晓,考试铃声一响,考试陆续走进教室,考场气氛一下子就变得特别严肃。加上监考老师大声地宣讲《考试规则》,没有几个人敢带书放到自己的座位上的。即便有些小纸条之类,也是蒙着自己的运气,看试卷上能不能碰上。即便能够偷偷摸摸地拿出小纸条,避开监考老师的视线,也是十分惶恐不安。这些成年人,大都是老师,很是自觉。

但毕竟有那么几位胆大的,铤而走险的考生。所以,有时候,监考老师突然说着:“注意啊!注意啊!考试不能抄袭啊!”

台上监考老师话一出,惹得我们精神格外紧张,我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笔,东张西望地瞧瞧是谁。

自考办很有办法,后来连草稿纸也是同试卷一起发。一张白纸上,赫然印着“高等自学考试舒城分考区专用草稿纸”,然后是“考试科目、姓名、座位号”。考试一开始,监考老师提醒考试填好试卷“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草稿纸也不例外。交卷时连草稿纸也要交上去。

有时候,我多要了一张草稿纸,把那些答案不太确定的题目简洁地记下来,好下考场后去书上查查。搬了好几次家,这些当初夹在自考书里面的草稿纸也没有舍得扔掉,看到它们倒引起自己好多美好的回忆。

我的草稿纸上抄写最多的是一个学科考试卷的题型。比如《外国文学》是六大题型:填空题20分;单项选择题10分;多项选择题20分;名词解释16分;简答题14分;论述题20分。

我抄写这些分值,是为了考后估分的,看看自己能否达到及格线。每次考完后,坐上回家大巴车上,然后悄悄地掏出草稿纸,心里默算着每一大题能够得到多少分。至于草稿纸上“神曲、湖畔派、解冻文学”这些字号,是考试时候自己拿不准的题目,我在车上拿出《外国文学》教材,前前后后地翻找,惹得邻边坐车的人,不住地看着我。

这种急切的心情,要持续一段时间。有时候倒在床上睡觉,却想起某一题来,于是挑灯下床,翻看自考书,找到某一页,看看自己答得可对。

自考就是这样让你牵挂。

有的时候我感到很是后悔,那是因为多选题的失误。少选了、多选了、选错了,这是常有的事。我参加自考,最怕多选题。感觉这个答案是的,那个答案是的,这个也像,那个也像,几个答案都是。多选题搞得我手足无措,无处下手。究其原因,还是自考书看得不透不细。

有时候,想着自己下不为例。于是每每看书时,格外细心,包括书里面的小字,或者是旁注。越是读不懂的,越是难读的部分,自己越是要多花时间,多下功夫。自考学习,读书最是忌讳“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原先我“马大哈”式的读书习气,在我身上慢慢地丢弃了。

有时候,一段文字或者说一个词一句话,就是读不懂。找不到资料,更没有这样的老师,来帮你解答。于是只能放一放,绕过一段时间再去看,反而弄明白了。后来我把这种读书方法叫做“冷处理”。不是死心眼,可以跳过去,放一放。等读到后面的,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反而迎刃而解了。这就好比“游击战”,知道闪躲,而不是硬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