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前的课堂究竟缺少了什么?

(2022-03-22 08:10:57)
分类: 教育

课堂是教师不断历练教学技艺的场域,不仅上课的地点在课堂,而且教师的成就也来自课堂。不夸张地说,课堂就是教师的阵地或舞台。如何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追求进步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理想的课堂需要怎么做呢?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盲目追求课堂的大容量、高难度、快节奏,片面追求课堂的正确率和达成度,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花哨与新奇,而学生缺乏真实的思考、探究和体会。

有些课堂还存在着明显的表演痕迹,课堂上气氛热烈,一派繁荣,学生总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对,而掩盖在这种“虚假繁荣”背后的却是学生的迷惘、厌倦和空洞。

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和生命活动的场所。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在课堂里待的时间最长,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的思考和学习,有真切的体验和实实在在的收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课堂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幸福。

一个照本宣科,缺乏思想、激情与活力的教师,对学生的“杀伤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前的课堂,究竟缺少了什么呢?

1、缺少真实,无视学生的现实需求

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所以总是牢牢掌控着课堂的主动权,很少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究、讨论、表达,即使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也要做好精心的铺垫。如果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稍稍遇到一点困难,教师则立即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叫停学生,自己滔滔不绝、全面细致地进行讲解。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有最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水平、学习能力正是在不断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在平时的课堂上,如果没有高质量问题的磨砺,真正遇到问题时,学生可能就会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课堂教学要追求真实,要基于学生的现实和需求。教师要具有诊断学生需求的能力,不能居高临下进行主观臆断,一定要探到学生学习的真实的坐标,基于学情,顺学而教。

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教学起点要低一点,入口要宽一点,坡度要缓一点,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出问题,在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出问题。

真实有效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去思考、探究、讨论、总结。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问题很简单、很稚嫩,都要让他们充分表达,以便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加以有效的矫正和补偿。

课堂教学还要追求过程的真实。在课堂教学中,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索、发现、总结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体会到如何思考问题、选择路径、寻找联系、发现规律,从而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艰辛和乐趣,学会探索、发现的方法。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走向课堂的中央,让学生直面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并抓住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挖掘错误的根源,剖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提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选择、判断,以便培养、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还要追求结果的真实。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浅到精细、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探索、思考的结果也许不够完美,但只要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就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勇于接受学生看似粗浅、简单的思维成果,并有智慧、有策略地和学生一道精雕细琢,通过改造和优化使它们变得精致。

2、缺少真诚,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育是一门沟通的艺术,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教师应该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学中的成绩和问题,争取各方面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协调各种资源,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师传授知识,而是调动、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自主地探究,大胆地质疑,踊跃地表达。

真诚的教学能够去除浮躁和功利,师生能分享探索的艰辛、思考的快乐、领悟的惊喜。

真诚的教学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看清远方的目标和现实的位置,让他们穿越思维丛林的荆棘,唤起心灵的惊奇感和想象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及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发乎于心,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真情实感,才能给人以朴实而温暖的感觉,才能有真正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教学的真诚,还必须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体现在教师对于课堂的目标设定和任务安排中,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学不能眼中无物,好高骛远,无的放矢,信马由缰。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现状了如指掌,依学而教,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教学的真诚,还体现在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和营造中,要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平淡中蕴含惊奇,在朴实中彰显魅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认知和学习策略的提升,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以及精神的陶冶、思想的放飞和心灵的净化。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独特需要,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心性的涵养和精神的丰富。只有真诚的教学才能深刻而持久,才能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活力,使学生得到适性的多样化发展。

3、缺少真情,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育是使人变得智慧、理性,让人享受幸福、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对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也应当是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的。

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教师的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爱护、关心、信任、尊重、欣赏、期待的美好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热情。

教师有了对学生的爱,就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欣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激发他们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

我们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有独立情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看待,在教学中投入真情,真心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悉心呵护与关照。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都存在差异,这是客观现实,教师必须正确面对,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学会鼓励。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送上赞赏的目光和热情的掌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点滴的进步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激发动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人的四种必要风范,其中“长者风范”寓意深远,耐人寻味。长者之长不是指年龄,而是指风范。教师也需要具有这种“长者风范”,可以被依赖、被信赖、被倾诉,不让学生失望。长者风范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倾听。

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苦恼,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预设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叙述或者强行扭转学生的思路,而应该耐心倾听,敏锐捕捉他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比较,找到其中的合理部分和不足之处,并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

课堂的真情还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诠释和处理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与情感,揭示前人的发现、认识过程,还原他们鲜活的思想和生命特征。在解读、展开与阐释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见解,让学生领略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经受精神的洗礼和思维的启迪。

我非常喜欢王栋生老师在《一盏一盏的灯》中写的一段话:“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所以,老师们,让我们都亮一点吧!”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意识到真情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效果。其实,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贵人,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前途。

只要我们对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温度,就一定能温暖和感化学生的内心,这就是教师的至高价值。

对日常课堂,我们应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教学活动是由一节一节课累积起来的。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期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他们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体验幸福还是感受失败,将决定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变革,不仅要有无比的勇气和智慧,还要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最深沉的爱和最深沉的了解。让课堂多一些真实、多一些真诚、多一些真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向往和眷恋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在这方舞台上尽情地舞蹈,自由健康地成长。(作者:严必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法作品
后一篇:书法作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