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的再思考
(2018-06-17 15:03:24)
标签:
校园 |
分类: 教育 |
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的再思考
我们学校在今年春学期四月份正式申请《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申报到这次会议召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为了提升教师课题研究水平,我们经过学校课题主研人员的研究和讨论,特此召开这一次课题研究前期动员会,也可以叫做课题研究前提培训会。
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为什么要做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一些老师还不太清楚明白,一些课题组成员更要清楚明了的。
有经验的校长和教师都知道,一个好的课题可以带动学校工作多个方面的良性循环,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能营造学习、合作、探究和变革的氛围,激发学校教师的求索欲望和热情,催生出新的研究成果来。因此课题研究作用本身就在研究过程中,在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这本来就是课题研究的一个大收获。
我曾经说过: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而是我们要蹲下身子去做研究工作。我们认真细致地一点一滴地去做课题,结果一定会出现的,课题成果必然会水到渠成的。因而,课题研究能够成为学校相当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会对学校某一时期内的教育教学产生很大很深的影响。下面,我们重点谈谈如何做我们的这次课题研究。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选好课题,让推升教学质量的课题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
课题研究都是从问题出发的。但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选题。这次军埠小学课题《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是我们集体研究选题的。校长圈定这样的子课题,是有理由的:一是抓住课题命题的“时代感”,突出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一是我们教研团队中有着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我校是农村教学点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着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不少的成就;这是研究的基础,也是课题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舒茶镇军埠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小学,在教育均衡发展中作为全县10所学校之一接受国家级验收,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让这所好学校再走课题研究路子,再加大教师课研能力的培养,再让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新的突破;一定会有很多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再说,我们军埠小学课题组研究队伍走向年轻化、专业化,课题组负责人曾经做个国家课题子课题研究,已经结题,并取得“精品课题”荣誉称号。
2.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关系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工程;我们认为,要从根本解决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除了要增加投资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的探索:一是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工作激励考核机制, 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方面,要优先考虑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利用好继续教育对教师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大和提升“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质量”良性循环之意识;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农村教学点的关系,探讨信息化在助推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提升,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要有较高的价值取向
我们每天会遇到实实在在的问题,有些问题只属于常规问题,考常识、习惯和已有的经验就能很好地解决;有些问题靠常识、习惯和已有的经验无法解决,就得诉诸科学研究,用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寻求解决的途径。在遴选课题时,我们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这样的具有前瞻性的、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让研究者每天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享受求索过程中的曼妙风景,这才是教科研工作的最大魅力。整个学校的工作会因此拥有发展的契机。
1.合理分解,构筑科研的凝心工程
学校的课题往往涉及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研究任务。所以,课题一旦确立,就要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将可能涉及到的研究点列举出来,落实到课题组成员中。可以将课题再分解成“子课题”,这样既便于理解,也适合具体操作,形成合理的课题网络。比如,我们把课题分解成: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稳定与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学点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教学点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小班化教学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家校合作并力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等。
以此为切入口,层层推进,深入研究。在分解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子子课题切入口要小,是教师自己认可的、能够解决的,且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科研骨干作用,让那些有一定责任心、有较高文字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同时兼顾课题人员的合理配置,让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尽可能地给更多的教师创造参与研究的机会。三是要尽可能让相关的教师共同研究,共同提升小课题研究能力。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求得相互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提升的良好效应。
2.分步实施,不断体会探究与创新的快乐
搞课题研究苦不苦?苦。搞课题研究乐不乐?乐。苦乐参半,苦中有乐;这就是做学问的一个规律;也是做学问中一个境界。
学校要发展,学校就要搞课题研究,一定要搞,必须要搞好!有句话说得好:教师的专业发展靠的是两个平台,一个是校本研修,一个就是搞课题研究。看来,一个教师在研究中成长不再是一句空话。现在的学校硬件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亟待配套解决的问题是,加大学校软件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周期性,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任务,让实验朝着预期的研究目标发展,是确保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
如在实验初期,我们应当研读有关家庭教育著作。要花大力气做“静功”。理论支撑是必要的,理论研修要去浮躁,要深挖泉眼。论文也好,案例也罢,都需要研究者的“研究眼光”和“研究思维”。这样的专业素养要从著作研读中来,读多了,有感受了,再来看看身边家庭教育诸方面的“现象”,就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意识才是研究的开始。
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三点:一是把课题落实到本校本班本生中去,让教师带着问题意识、带着研究意识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中,将课题目标转化为教师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成长,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的意趣;二是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发现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的生长点,因为教育科研需要我们平时对教育多一些敏感,并在发现研究点或亮点后,反复推敲琢磨;三是及时总结,勤动身子勤动笔,说做就做,毫不懈怠,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对一些教育现象作理性分析,是实际问题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努力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且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方向比努力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笔才比口才重要”)
3.突出重点,让种子结出期待的果实
任何一所学校都受一定的环境、资源所约束,不可能将所有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教科研工作也是如此。不如意我们才研究,否则,样样完美还要研究干什么。教研工作不需要“坐而论道”,而需要“起而行”者。夸夸其谈会使我们失去很多机会,也永远没有好的结果。“摸着石头过河”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什么,不会就认真地从头学起,别无他途。合理安排有关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最需要关注、最需要研究的问题上,力争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突破。每个人一个“小突破 ”,加起来就是一个“大突破”。一月一个“小突破”,一年就是一个“大突破”;两年呢?还愁我们不能结题?我们军埠小学有哪些特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成功的案例有哪些?如何提升军埠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军埠小学教师业务素养?如何让我们学校的教师都有获得感、幸福感?……这些问题必须解决,但研究重点则应放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上。只有将这几个关键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才使课题研究有着真实的意义。学生和老师才能在课题研究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学校也能在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学校层面上看,只有让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的教科研才显得丰富和厚实。
1.让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圆点
近年来,受人口出生率降低、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各地都出现了乡镇以下村校生源减少、规模减小现象。随着一些地方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一部分乡村学校成为了只有小学低年级学生或者是几十个学生的教学点。如何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提高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教学点面前的一个课题。课题组认为: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农村教学点的关系,探讨信息化在助推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提升,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课题作为圆点,营造和谐温馨的研究氛围,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合作、探究,形成充满向心力的磁场效应,不仅有利于课题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提升,奏响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乐章!
2.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技能,更需要智慧。所以,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智慧型的教师,就要让他去学习、去研究、去创造,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知道,研究者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者,要带着问题不断研读教育理论,在应用中学习,在行动中反思。所以,学校应制定一些列制度来促进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每学期要求围绕课题读多少有关的专著,搜集多少相关的信息,写下多少心得笔记,通过量的要求,促进教师质的飞跃。同时,学校还要多约请专家到学校讲课,也可以学着走出去,答疑解难,使课题研究中的困惑有了解决的途径。
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学校还要充分发挥课题组、教研组等教师群体的作用,让每位教师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力为团体目标努力工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课题研究是一条教师获得较快专业发展的好途径。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真正介入,主动去探索,学校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将课题研究的绩效与教师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挂钩,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这样课题研究就能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长期坚持,研究者的教育思想就会渐渐丰盈,对问题的认识就能逐步深入,学术底气渐渐形成,学校和家长所期望的优秀教师也就由此诞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课题研究的主人。家长是孩子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也是课题研究的对象之一。我们的子课题研究活动离不开学生,更离不开家长。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可以把实践活动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中高年级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调查,自己确定活动主题,自己拟定行动方案,自己聘请指导老师,学生因此成为活动的主人。家长是孩子第一老师,也是身边的生活老师。实验中期,我们可以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案例写作,参与家长学校共建活动。新时期的一些家长素质较高,可以引导他们做教育案例经验推广梳理。本课题因为家长身份特别,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我们的课题实验,并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并懂得付出。家长的参与,会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变得鲜活扎实,我们还愁没有教育研究成果吗?(霍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