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教材参评编写说明

(2016-04-30 20:08:19)
分类: 教育

校本教材参评编写说明

南港镇明德小学校本教材编写参评清单

 

一、        编写作者单位:南港镇明德小学

二、        主编姓名:霍同长

三、        参评作品种类:

1、《明德家教读本》三本;

2、《小学生‘三类难写作文’讲析》三本;

3、《‘学科带头人’学术成果展》三本;

4、《精准阅读明智明德》三本;

5、《关于‘教育写作’校本研修讲座》三本;

6、《时间与笔尖并行》一本

《“学科带头人”学术成果展》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一、编撰者姓名:霍同长

二、总体框架:本书收集县“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霍同长老师在CN刊物上发表的文章30篇;1篇参加国家德育精品课程评选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2篇省厅一等奖作品;3张获奖证书:安徽省教育博客“杏坛听雨”一等奖、六安市教育博客“杏坛听雨”一等奖;2015舒城县首届基于安徽基础教育应用平台“优秀教师个人空间”奖证(复印件);共计36篇。

《“学科带头人”学术成果展》里有早期《舒城报》、《皖西报》上那些类似于“杂文”的短篇;也有在《家教》《教育文汇》《教育科研论坛》等专业性很强的长篇:“教育叙事”“教育心得”“教学论文”等等。

难能可贵的的是,作者对语文教学的孜孜不倦和专业上的躬行力作,在业余时间里,个人真正能把握“读写双翼”,践行着“知行”的教育理念,用自己的文笔努力地书写来自一线那些师生生活的“原生态”----它们蕴藏在自己撰写的 “教育叙事”“教育心得”“教育思考。”等文章里。

霍老师在新浪网上注册了“杏坛听雨”的教育博客,已经发表文章近1000余篇;有500多篇文章被新浪网草根名博的“青葱校园”栏目推荐,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交流。他写的一些长篇有的发表在《文学月刊》;有的被编撰成书,成为了小学生作文指导优秀读本。他写的一些“短平快”被“中华第一刊”---《半月谈》杂志收集,有的文章也成为“跨国作品”。

霍老师一直躬耕小语教学岗位上,至今是30多年。他始终不忘岗位上再学习再深造,他从1997年参加社会大自考,到2007年已经取得三个大学文凭:汉语言文学专科、汉语言文学本科、政治教育本科;也取得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书。个人学历上“丰厚”,为他的所授语文学科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他最不能忘却的是自身专业阅读和教育写作,手不离书,话不离文,真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是地地道道的“情系教育, ‘三耕’并行”之人。在近五年来,他在省厅主管的教育刊物《教育文汇》上发表文章10多篇。从某个程度上说,这本集子,是从霍老师 “大量”写作中取“少质”的浓缩,是“精品中的精品”。

在这本集子里,为增加可读性、实用性、导向性,我们选取了霍老师省级一等奖论文和征文各一篇:《品德与社会活动探微》、《乡村教师心中的一盏明灯》。还收集一篇被省厅推荐参加“全国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征集案例评选”的德育案例《小露珠》。省级教育博客一等奖证书。

三、使用情况:正在编撰发行中

四、使用过程:一方面,是对霍老师近年来在CN刊物上发表文章进行整理;一方面为明德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示范性”,加大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为本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使用成果和需要改进之处:学术成果一方面难以汇集,一方面得不到“认可”;从而不为人知。编辑此册就是为自己养成学术“有序”整理的习惯,也是为明德小学“文化特色大厦”增添一块“砖”,补上一块“瓦”。此种做法不是“多”,而是“少之又少”;需要发扬此“学术正气”。“学科带头人”用意就在此。

《精准阅读  明智明德》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一、主编姓名:霍同长

二、总体框架:对明德小学近年来开展的《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一体化实验校实验研究情况做了初步调查和研究,特别是对小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原因做了微观探究。对《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课内外阅读指导做了一些列有益地尝试。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个性化”和课内阅读的“品读”提出一些语文课堂方法指导。收集相关论文和教学案例共10篇。

三、使用情况:2009年我校开展《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以来,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新的抓手,对于小学生课内“得法”,课外“运用”,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对《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可谓“驾轻就熟”,“习惯成自然”,明德小学语文课堂“教材”成为两本不再是稀奇古怪的事,相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阅读面进一步得到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量得以真正地补充和落实。《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走进课堂,走进明德小学生的书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了“厚度”和“温度”。

四、使用过程:每学期每个年级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学校征订此类课外读物已经7年之久。

五、使用成果和需要改进之处:我校从2009年参加《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阅读一体化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于2003年取得阶段性课研成果省级三等奖。霍同长、徐金梅、朱琳玲老师提交的相关论文均获得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成果三等奖。

霍同长老师的两篇论文在安徽省小学生课外阅读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已经颁发成果交流证书;其中,徐金梅、朱琳玲、张中良老师老师撰写的论文在2011年小学生课外阅读经验交流交流会(安徽潜山)参加交流,并获得成果交流证书。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虽然取得课研阶段性成果,但该项省级课题尚未结题,需要进一步向深度进展。《精准阅读  明智明德》(又题《明德小学同步阅读现状与策略探微》)被收入《中国名校成功之路》一书,该文在有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举办的“中国名校成功之路”征稿中荣获一等奖。

 

《精准阅读  明智明德》目录:

一、《明德小学同步阅读现状与策略探究》       作者:霍同长

二、《醉心阅读  品味书香》                   作者:朱琳玲

三、三年级同步阅读《洒满霞光的竹林》教案    作者:朱琳玲

四、《浅谈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  作者:徐金梅

五、《让书香伴着学生成长》                   作者:霍同长

六、《认真做好每件事》                       作者:霍同长

七、《我们才刚刚起步》                       作者:霍同长

八、《学生也要向课外阅读》                   作者:霍同长

九、《能否让小学生课外阅读少一些功利》       作者:张中良

十、《应试而教  应文而读》                   作者:霍同长

 《关于‘教育写作’校本研修讲座》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一、主编姓名:霍同长

二、总体框架:从自己在省厅教育刊物《教育文汇》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谈起,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有哪些特点?教育叙事包括哪些文体?一些名家的“写作秘诀”和作者自己的“写作脚印”……

三、使用情况:在南港中心校主办的小学教师集中培训会上作为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也在我县一些城区名校(比如:舒师附小)业务培训会上进行交流。我省外县的一些名师正在约请霍老师开展此类讲座。

四、使用过程:2014年南港镇小学教师集中培训讲座以后,造成广泛深远的教师写作影响,得到舒城师范学校李斌和舒城三小名师廖琢佳等我县教育专家大力赞赏。更得到南港镇听会老师交口称赞:他们说,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教师培训,听得懂,看得见,学得深,讲得好。在2016年元月13日舒师附小的业务培训上,得到王为勤局长和宋无兴校长和杨红梅名师的充分肯定。舒师附小老师普遍反应这次业务培训好,老师们爱听,霍老师指导“教育写作”方法实在、可用、易行。这次讲座被舒师附小网站作为首条新闻加以报道,舒城教育网和六安教育网也给予此次讲座及时报道。

五、使用成果和需要改进之处:《关于‘教育写作’校本研修讲座》材料和PPT已经上传安徽基础教育教育平台,并得以广泛交流。此教案也上传新浪网和搜狐网,得到全国范围内教师“圈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教育写作’校本研修讲座》的校本研修讲座需要当地教育和教研主管部门大力支持,需要形成一定地“密集度”“亲近度”,需要在各个乡镇或者更大的范围得以交流和改进,以便引起更大更强的教师写作、教师专业快速成长效应。

《明德家教读本》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一、主编姓名:霍同长部分课题组成员

二、总体框架:《明德家教读本》分低、中、高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学段;三、四年级为中年级学段;五、六年级为高年级学段。每个学段为8个学时;每学年为4个学时;每学期2个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明德家教读本》(低年级学段)

一)编写思路:低年级学段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开始,无论是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是让小学生养成到校学习生活的习惯,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显得特别重要。在小学生刚开始学习中还要培养孩子做个自信的人,一二年级学生家长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新入小学的孩子身心特点;初步懂得做一名合格家长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方法。

(二)低年级学段课程安排:

1、《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2学时)(王德志撰写)

2、《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2学时)(徐金梅撰写)

3、《孩子需要一名合格的家长》(2学时)(霍同长撰写)

4、《激励孩子做个自信的人》(2学时)(吴晓梅撰写)

《明德家教读本》(中年级学段)

(一)、编写思路:中年级学段是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怎样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是“育人”还是在“育分?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三四年级年龄段学生的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和不稳定的阶段,但是,正是在其意志发展由弱到强、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这一时期,磨练其意志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结构都是“4+2+1”模式,孩子被过分地重视,导致不少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孝道”,什么是“孝道文化”,个人的孝道意识淡薄,不孝敬父母、爷爷奶奶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学校传统孝道教育加强不够;二是孝道文化氛围不浓;三是与家长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思想密不可分。因此,一方面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孝道教育;一方面,孝道教育首先必须得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使之成为家校共同教育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为此多方面地影响和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最终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阶段都不落后。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对于学校的教育来说,安全教育可谓重中之重。学段关于生命教育的设计,意在指导家长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交通安全、校园活动安全以及防水防电安全的自觉性,逐步养成“自我保护讲安全”的习惯。

(二)中年级学段课程安排:

1、《培养孩子学做真人》(2学时)(霍同长撰写)

2、《磨练意志促进成长》(2学时)(李梦蓉撰写)

3、《百善孝为先》(2学时)(霍同长撰写)

4、《珍爱生命  健康成长》(2学时)(陈自东撰写)

《明德家教读本》(高年级学段)

(一)、编写思路:蹲下身子看孩子,转变育子观念。认清当今孩子所处的环境,认识当今孩子的优势和缺陷,认识到有效地沟通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了解到五、六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学习更多的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并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和谐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感恩,是个永久的话题,对于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增加感恩教育,让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德的孩子如何学会感恩?我们应从那些地方做起?对于明德小学四百多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我们怎样加大敬老孝道教育?如何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明德家长们要切实认识到敬老孝道的家庭教育重要性以及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从而提高明德小学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二)高年级学段课程安排:

1、《家长怎样与孩子有效地沟通》(2课时)(撰写:霍同长)

2、《让孩子带着‘感恩’一路远行》(上)(2课时)(撰写:霍同长)

3、《让孩子带着‘感恩’一路远行》(下)(2课时)(撰写:霍同长)

4、《浅谈留守儿童敬老孝道的重要性》(2课时)(撰写:霍同长)

三、使用情况:所有教案正在编辑出版中,单独教案正在随机使用。

四、使用过程:初步经过一些教案的使用,家长反应强烈。20159月,霍同长老师的《做一名合格家长》家长到会讲座在南港宾馆举行,也是我县首场家庭教育知识公益讲座,由县妇联、县关工委、县教育局、镇政府、中心校等有关单位牵头发起,到会家长三百多人,家长普遍反应效果好。后期,霍老师又做了《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到会家长达千人,创下明德家长学校家长到会高峰。

 

五、使用成果和需要改进之处:上述家庭教育知识公益讲座得到县妇联、县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也被有关新闻媒体报道宣传,更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嘉奖与好评。根据家长们的反应,这类家庭教育知识报告要多开展,这样的授课老师要多发现多培养。

《时间与笔尖并行》编撰说明

一、主编姓名:霍同长

二、总体框架:《时间与笔尖同行》安排了八个章节:心参禅、书暖心、梦之翼、再回首、情笃深、景浅好、教之苑、学如海。每个章节十多篇文章,总共100篇。每篇文章都在千字以上,文章大都是性情散文,意到笔随,一气呵成。说真话,吐真情,表真心。他的一些文章被省厅刊物《教育文汇》和《文学月刊》《半月谈》《语文知识》等中文核心刊物发表过,新浪网推荐了500多篇博文到了新浪博客首页中,获得了近100万的点击量。

三、使用情况:霍老师让我给他的《时间与笔尖同行》这本书写个《序》。他说,能够出版一本书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终极梦想。他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认识您非常荣幸!被您的学识和亲和所感动,并一直铭记在心----还是那次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至今难忘!这次编写《中小学生作文教材》,你没有忘记我,又给了我一次专业成长实践的机会,我真的感激不尽啊!”

     作为农村最为基层的小学教师,他一直在小语这块园地里耕耘劳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不断地追求着。同别的语文教师一样,他有着自己的彷徨,有着自己的困惑,更有着自己的梦想。

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到学校大队辅导员、校长、教导主任,最后还是转回来,当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已经30多年了。人生有几个30年啊!前10年,他初为人师,懵懵懂懂;中间10年,方有醒悟,进修自学,拿到3个大学文凭;后10年,方才真正走进自己的教学领地----蹲下来,在自己文字里编织梦想,在自己的课堂上精益求精,在语文教学上不断探求,在翰墨中书写人生。他走过了与一般“名师”不一样的路子:“曲折”,“老成”,“倔强”……让他个人成长经历中多少有些“悲怆”;难能可贵的是:霍老师一路走来,虽有跌跌撞撞,但立马爬起来,一直怀揣着自己的憧憬和梦想!

   看到这本书,看到一个小学教师的心路历程;更看到一位语文教师把平常的点滴时间串起来,利用起来,辛辛苦苦地碼着属于自己的文字。思考,是写文章的原动力;思考,也是一位教师写文章的最大价值。虽然原先的“笔尖”换成现代的“键盘”。键盘再快,代替不了随身携带随时记录的“笔尖”。可以想见:霍老师平常的校园生活有着随时记录随时用笔的习惯。拿笔、拿书,本来应当是一个教师工作的常态,但如今这样的画面和场景真的难得一见啊!

教书的不读书,文化人不写字,在教师队伍里就大有人在。这样的状况正常吗?不读书,不拿笔,这样的教师还有课堂激情吗?教师职业上的“倦怠”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怎么办?答案似乎很明确。“我们走得很远很久,却不知晓停一停,梳理一下自己的那份初心和初衷”。时间静下来,笔尖走起来;这样的状态,不应当离开一个语文教师很远很久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时间与笔尖同行》是一个“知行集”,也是一个“行知集”;它的导向,它的示范;能够带给一线教师好多思考。

《时间与笔尖同行》安排了八个章节:心参禅、书暖心、梦之翼、再回首、情笃深、景浅好、教之苑、学如海。每个章节十多篇文章,总共100篇。每篇文章都在千字以上,文章大都是性情散文,意到笔随,一气呵成。说真话,吐真情,表真心。他的一些文章被省厅刊物《教育文汇》和《文学月刊》《半月谈》《语文知识》等中文核心刊物发表过,新浪网推荐了500多篇博文到了新浪博客首页中,获得了近100万的点击量。

      《心参禅》结集十三篇文章。有《素笺素白素美》、《我心素以闲》、《独钓一池秋水》、《杏花藕  浅酒小斟》《月半轮》《问一壶月光下酒》《给心灵一瓣书香》等,意在通过细碎的文字唤醒心灵里尚存的一丝丝温暖。那一页页宣纸的白,那一段段文字的美,那一池池秋水的静,那一盏盏醇酒的香……都在作者内心升腾一缕缕生气,一回回禅意,一片片祥和。简单中丰富,纷繁里简约,平凡处伟大----这也是新时期一个教书人的写意画。

教师首先一个完整的人。人要保持心灵的鲜活。教师职业的繁忙、工作的倦怠,更需要教师自己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的心灵栖息的家园、一个精神宁静的港湾。功夫在诗外,在此也很适用。教师之间差别,往往不在八小时之内,而在八小时之外。当初都是“师范生”毕业,起点一样,各方面都差不多,为什么几年下来、几十年下来,教师之间有着那么多的差异呢?除了那些所谓的“机会、运气”作用之外,可能更要看看他们八小时之外、甚至是周末时间,他们是怎样打发的?要从这个“大段光阴里”找原因。

当然,教师之间情趣是各不相同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自己感到快乐、适宜就可。但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的情趣不要时尚,但要高雅;不要低级趣味,而要“高大上”。教师形象的示范性、导向性,永远是“正能量”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对象---学生“榜样性”之无可限量的教育资源。

     《书暖心》结集八篇文章。心若在,梦就在作者在追忆自己的读书岁月,感受心灵栖息在文字中的那份安详和美丽。同时,对读书岁月的向往,对读书孩子的赞叹,都激情洋溢在自己洋洋洒洒的文字里。《读书最美 童话最真》就是用诗歌的形式,对孩童读书美的讴歌。读什么书?童话也许是儿童最好的读物。儿童的天真与童话中的真纯,相映成趣,这才是世间最美的事物。

《精神的三间小屋》、《今夜  谁来轻叩你的心扉》、《静心读书的日子》、《守书如守城》、《‘文科生’的情怀》不只是留给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师范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美好的剪影,更是对那些心怀理想、尚存梦想的初为人师“孩子王”的一回回讴歌。

作者在《守书如守城》中说:拥有了一本本书,像是拥有一座古堡与城池里的一块块的方砖;坐在书柜下那种心安理得,就像拥有了一座自己的城池,您可以立于城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一层层的书目,犹如一行行列队的士兵,等你挑拣,等您重用。您拥书三千,就是拥兵百万。胸中纳有多少城府,世外就有多少城池……想来持卷读书之人,虽兵临城下犹抚琴轻弹,羽冠纶巾,樯橹间,真不失一代青史名留。这样说来,读书不只是清心寡欲,致远;----读书乃读兵,读人,读天,读地,读正气。因而我们拥书才能读书,守书方可拥书。守书之人,肯定是个怡情雅趣之人;是个内心平静和谐可亲之人。读书之人就是喜悦之人,既不会给他人带来,也可以获得一种、深刻而持久的享受,这种发自内心的朴素与知足,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这个时代。

《习字最熟是行书》《时间与笔尖并行》-----两篇文章的文字中,我们隐隐约约地聆听到一种文化书写的呼吸,一种传统文化回归的纷沓声。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笔尖”意象的存在,是一种文化人书写的描画,一个读书人对知识孜求躬行的象征。因为知而行,因为躬在行,我们才会真正与时间为伍,与苍生为伴,与大爱并行。时间与笔尖并行,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学习愿望:因为时间易逝,我们才会匆匆而行;因为时间不复返,我们终要孜孜不倦。是笔尖的行走才会让时间停留;是笔尖的书写,才会让某个时间永驻。所以,作者以此篇文题做书题,意在勉励自己,也是勉励所有的老师:珍惜时间,不忘思考,不吝力行。

《梦之翼》结集九篇文章。从《我心悠悠雨纷纷》,到《我梦见我是雨》、《红雨碎碎随我心》;作者言说好多“雨”:微雨、纷雨、红雨、听雨。从这三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雨的喜爱。为雨惆怅,为雨结梦,为雨呼唤……雨,成为一个意象;雨,成为一个知己;雨,更是心灵中那一泓清泉。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笔名,也是新浪博客注册名---杏坛听雨。因为听雨,才会有心;因为听雨,才会有诗;因为听雨,才会专注。这个世界,需要倾听;这个世界,缺少倾听;这个世界,更是缺乏静听。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更是这样。

我们需要倾听课堂、倾听孩子、倾听自己-----《我怀揣着梦想上路》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好多年以后,我依然在梦中,回想着我的曾经。我一次次走进成人自学的考场,我搜肠刮肚地描画着每一道题,有人说,这是无用功。我说,我在圆说自己的一个梦。一行行地读,一页页地翻,一门门地过,我像刘翔的跨栏,有过失误,但更多地是在坚持。不言太快,最悔放弃,我的跨栏是我又一次书山小道上冲跑,又一次接近自身的极限。这不是跟别人竞争,是跟着自己较劲。这个时候的自己,不知道懈怠,并非有着来自外界的期待或要求,我也在为着内心的标准一日一拱卒。生命真的很奇怪,当撤去所有外在地压力或期待,自我真性去表现反而更耀眼。我与梦想越来越近,有梦的日子,总是那样美好。人生好多时候,是自己看着自己,自己较真着自己。”

“我总是怀揣梦想,在路上。长天大地,我要学会摔打,用这所学的知识,努力诠释着身边教育人和教育事。从第一篇投稿开始,精心尽力地碼着属于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思考。只要有温度,只要有感悟,哪怕有着一丝的灵性,都应像山溪一样涓涓流淌。喜欢这样一句话:不曾长夜歌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文通字顺,也不是容易做到的活儿。一篇篇的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不气馁。只有在失败感生活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选自《我怀揣着梦想上路》

当然,倾听者有着一双心灵眼睛,可以于黑暗中见到光亮。《微光生命之旅》《迷离的树影下》《装帧不了时光的青葱》,需要这双眼睛。教育人、小语人,文化人,更需要。

     《再回首》收集九篇文章。对时光的追忆,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逝去的将变为美好,对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啊!《一张奖状引起的风波》《挤出暖和的日子》写的是作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片段。尽管那样的岁月还艰难,但那时的校园生活真的很有趣很阳光。一张奖状,几乎是一个孩子一学期,甚至是一个小学阶段生活的大梦想。那样的神圣,那样的珍贵,只有经历了那样岁月校园生活的人,才能够领会到。(《一张奖状引起的风波》)“挤油渣子”----是那时候在校园里特有的运动。校园里是土墙草顶。一下课,几个孩子,也有女孩子,三三两两地,集成一个长长的队伍,一起喊号子----“一二三!一二三!”……挤着挤着,忘记了那样那样极其寒冷的冬天;挤着挤着,身着单裤子孩子们再也不再觉得寒颤了。(《挤出暖和的日子》)孩子是多么开心快乐啊!孩儿身上就有“三把火”!孩子的爸爸妈妈常说的。《久违的感动》《感动从这里出发》《静静的秋》呼唤一种朴素简单的生活,一直随心自然生活的回归。“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这样的田园生活就在农村教师的眼前,不是不再,而是我们不随心不留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场景,不是不好找;美丽和美好就在我们每个农村教师生活里,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忘了美好就在自己身边,美丽也在当下,美好的心情更需要我们自己去发觉、发现、感受。从这个角度而言:美,是一种教师素养的体现;美,更是一种教师心灵感受能力。“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就是这样说过。生活不需要太复杂,太繁华,太奢侈;自然简单朴素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无论是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抑或从那些文人雅士生活状态和理想追求里,我们都可窥见“返璞归真”生命大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的生命需要一种自然和单纯。教师也不例外。

     《情笃深》收集十五篇文章。情到深处人孤独。好多年前,我就听到过这样的句子,也是《请跟我来》歌曲里的一句话。《再回首  我心依旧》《想到与你牵手》《针儿短 线儿长》《静静地远行》《阳光温暖后背》《码不出父爱那座山》等文章中,有父爱,有母恩,有夫妻情,有儿女意……岁月沧桑,人生难再。当初是个愣青的小伙子,从师范学校走上三尺讲台,还没有二十岁。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承受。世事无常,物是人非。作者经历了丧哥失嫂之痛,真切地感受到母子情真情深,生命存活的无比珍贵----《针儿短  线儿长》。因为有爱,才会珍惜;因为有爱,才会辗转;因为有爱,才会孤独。《雪花承载的重量》《君如墨  伊似水》《静静的远行》《春 绿瘦了我的守望》这些是诗歌中,我们不难读出一种舐犊之爱、一种惯有的儿女情长……《穿越迷茫雾霾的爱》、《清浅二月天》、《飞翔的思念》也是对这种“父母子女真情真爱”新的翻版和诠释。

     《景浅好》收集十一篇散文和诗歌。眼中有景,笔下才会有情。对于司空见惯的那些人、那些事,我们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存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是常人常态的见识。由于熟悉,才有还有我们不曾经意地疏忽。《潺潺流水缓缓行》描画是是作者再也熟悉不过的街道。每天都从那里进进出出,里里外外的再也熟识不过了。但是有那么一天,一场雨后,街道好像变了样子:小桥流水,垂柳落花,还有那街道尽头的小梅雨潭……顺着街道,一路观赏一路思绪,潺潺地流水声,缓缓地脚步,这样散漫的生活,还有作者徜徉在小桥流水下的心灵。生命不需要太多的美景,但生命的脚步确然需要驻足流连。《桃花雨里》《初春是最美的微雨燕飞》《香樟树 叶落花季》《又是槐花飘香时》《春水微澜的午后》《校园里纷落的秋》。都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风景,她们一直走到作者的眼里,走到作者的心里,才会是最美的景致。《一花一世界》(上、下)用儿童喜爱的诗歌形式,描画自然界各个小动物:青蛙、蝌蚪、鸭子、小鹅,它们的爬行、蹦跳、游动,都是生命在畅游,生命在舞蹈。在孩子的眼里,它们是诗,是画,更是一首生命的乐章。

       《教之苑》收集十四篇教育文章。教育首先是生活。教师的读写,决定着一个教师生活的品味。本书作者,可谓是个沾有“书香气”的人。《写给30年教学生涯的自己》不仅是个微型回忆录,更是一个老教师对教书育人职业的无限崇尚和敬重。一开始,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分配到山区工作,一站讲台就是10年之久。八十年代校园生活留给作者深刻印象:散淡、平和、安静。太阳老高,孩子就放了学。寂静的校园里三五个年轻人,有的下棋,有的打牌,有的在逛离校园不远的大河埂。学生没有家教,教师没有多少会议,学校没有好多检查,一切顺其自然。静静的教书,静静地生长,就像校园里那棵顶大的桂花树,安详而又宁静。中间的10年,是到了作者30而立的年龄。因为是中师学历,感到里里外外的自惭形愧,所以作者要来一场“学习的革命”。40多门高等教育课程门槛,一一的爬过。3000多个面包加泪水的日子,换来三个大学文凭。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学”终于一次次地被“中师生”敲开了。生命中最为美好的光阴,用来“二次革命”,这样的代价,值不值呢?作者在思索,我们也在思索。后10年,确实作者真正走到专业路上的十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申报等,无不打下一位乡村教师苦苦地追求与深深地烙印。《静静的书静静地读》《特级教师参评记》《教师  你要让写作的种子发芽》《名师备课给我们三大启示》《博客  流淌着心灵的文字》《真语文‘真’在哪里》《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浅析》这些文章,都可以见证作者“麦田”,作者的“耕种”,以及一位语文教师都乡村教育的默默守望。

      《学如海》收集二十一篇教育教学类文章。这个章节,篇目最多,文字占全书比重最大。教育在场,教育人需要心灵在场,“小语人”更需要全心全意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一个精神跑道》《教师为什么要有教育写作》《重拾小学古诗文中的童趣》《守望语文静静的家》《小现象里做出大文章的‘微课程’》《大自然就是孩子的课堂》,这些文章,把一个教师的“学教”理念带到教室外,带到生活中,带到教师心里去。只有把“进修、学习、培训”真正变成教师自身迫切的需要,一个自我的内在需求,一个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才是一个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没有阅读,也就没有学习,更没有教师真正的精神生活。《站直了教书  我们还欠缺些什么》《从老师尴尬地翻阅字典说起》《教育从读懂自己开始》《莫让‘读书无用论’蔓延》《做自己的知己也好》《那个难忘的自考日子》《从教师照镜子说起》《读书就是我们的生活》,以上文章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教师向往的好生活。阅读点亮人生,阅读改变生活,教师的读写,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都是显得无比重要。做好阅读,做好自己,倒显得无比的珍贵了。

      《时间与笔尖并行》,百篇文章,百千文字,一样的情。书中倡导我们:读写与时间同行,阅读与思考为伴,理想与行动并作;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不是落伍,而是越来越前卫。

四、使用过程:待定

五、使用成果和需要改进之处:(待定)

 

 

《小学生同题优秀作文评析》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一、主编姓名:霍同长

二、总体框架:全书展示了60多篇来自考场上的优秀之作。有趣的是,往往是一题多构,多文一题。

孩子们最为真实地、最为动情地为自己,也是为我们展示了他(她)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观察,以及他(她)们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理解、期盼,爱恨以及苦涩……来自生活中的那些鼓励,那些开导,还有那些冤枉,接踵而至,不请自来。时间在流逝,重要的不是事情发生后的那些结果,而是每个人的一种亲身经历。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成长是美丽的,成长也是朴素的。所以,从这点而言,孩子的语言可以不生动,词藻可以不华美,但情感和感受一定特别真实,特别动人。一件件真实事件,一个个自然童心,纯洁而美好。

对于每个人,成长不可复制;对于每个人,童年不可或缺,童年不允许删除。时间久了,童年经历的人和事,好像格式化了;但确实还在,就在心中,在生命里。这种人生的经历,是他(她)们现在和将来的一个内存,会有回放的时候。这种童年经历,是一个人生命和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本书中留下了孩子原汁原味的,也是极其珍贵的六十多个故事。

六十多个童心,就会做着六十多个少年美梦,甚至于更多更多的梦。把它记录下来,这是多么有趣味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记录有梦的童年,生命成长会更加五彩斑斓。而来自孩子文章里的成功构思和写作技巧,相比那些童心,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和突出了。这一点,阅卷老师对优秀作品的推荐和一线老师对其作品权威解读证明了以上的看法。

三、使用情况:接到舒城县教育局小学语文教研室王荣主任传达给我的编书任务,诚惶诚恐,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更害怕有辱使命。可能是因为平时喜爱阅读和爬格子的缘故,心中隐现一份窃喜,认为找到了一次学习深造的机会,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对自己,对编书成册都有许多期待。就像一位书童,背上书包,迎着初升的朝阳,心中自然升腾对未来的好多期盼和梦想。希望这本册子能够编得实在,原汁原味;又希望出版后的书册能够实用,通俗易懂。

我只是担任六年级学生和部分五年级学生的优秀之作的眉批和总评,可是随着编写的深入,才发现自己的浅薄,才知道做语文老师着实不易,点评作文是个大学问。但来自我阅读每篇优秀作文的那份欣喜与激动,又让我义无反顾地投入同孩子当初类似的那种临场的挑战”----考场上要求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写一篇好文章来,我也要在这炎天酷暑里用键盘不停地敲打,如期地向县教研室交稿。我想对这些佳作说些什么呢?我又想对这些孩子说些什么呢?

对一篇佳作的点评,就是对一位学生的认识和欣赏,我自始至终这样认为。因为眼中有着这些孩子,有着他们的花朵般的印象,我做着这件事就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我尽管看不到他(她)们,听不到他(她)们的谈笑,但我能从一篇篇佳作中,感受到一张张似曾熟悉的笑脸,一个个再也熟悉不过的场景,这就是孩子们赋予自己文字的魅力。

真情无龄,童心未泯。我还有个极其朴素的想法,就是尽快地让这些来自孩子身边的,沾满孩子气的文章,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感受到。所以,这个暑期我对这件事乐此不疲。虽然自己不过是刚刚入门,那感觉就像《牡丹亭》中杜丽娘对春季所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要编好书实属不易。

四、使用过程:担任四-五年级城区孩子期末考试优秀之作点评的,还有柏林中心校副校长杨红霞。她,有着多年辅导孩子作文的经验,一直耕耘在语文教改的路上,学术成果丰硕,又是中学高级教师。专业素养上,她,也应是我的老师,能够同她一起共同编写此书,是对我的挑战,也是我的十分荣幸。

还有,感谢县局王为勤领导亲自对本书的策划,更得感谢县小语研究室王荣主任的直接指点迷津,一并感谢鲁弘老师帮助编写提纲;没有他们的策划及鼎力支持,不会有此书问世。也得感谢黄山书社的编辑们,他们为此付出辛勤而卓有成效的劳动。最后,感谢舒城县教育局教研室这个团队,是它给予我力量,让我成长。

如果书中的观念和提法对您的工作有所启发,那首先应当归功于此书真正的小作者-----那些莘莘学子,那些仍在学习成长的祖国小花朵,这些龙舒大地的时代骄子。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她)们学有所成,不断进步,再放异彩。最后我们要道一声:对这些孩子当初习作启蒙老师的感谢,是这些语文老师循循善诱,辛勤耕耘;才会有这些小作者的精彩纷呈。书籍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1100册书本已经发放到全县小学生手中,他们真的欣喜若狂,捧着自己的老师编撰的来自伙伴们的一篇篇佳作,感到自身的“温暖”,这种“温暖”和“熟识”是难得的,因为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还有那来自自己熟悉的老师一句句“亲切的点评”。作文并不可怕,就是“我手写我心”。

五、使用成果和需要改进之处:由于时间仓促,一些点评没有到位,也显得粗浅;或者说,我们老师的“点评”,是过于“成人化、学术腔”,这些缺陷需要在今后的编撰中不断地加以克服。城区的小学生有了自己的作文书籍,农村的孩子呢?能不能由学校出面,组织语文教师骨干力量编撰一本真正属于明德孩子自己的、一本“原汁原味”的农村孩子亲手创作的作文书呢?

《小学生‘三类难写作文’讲析》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一、主编姓名:霍同长

二、总体框架:《小学生‘三类难写作文’讲析》主要讲习小学高年级段----五年级必写的三类作文:信息报道、游记、想象作文。一方面,这样的“三类作文”似乎不能足够引起我们小学生重视,学生们写起“报道”来无事可说;写起“游记”来泛泛而谈;写起想象作文更是捕风捉影等等。因为写得少,学生们普遍感到这样“三类作文”难写。一方面,教师在此“三类作文”指导上往往也是就话题而谈,纲领性材料不多,习作具体的指导性不强。因此,本书作者就此“三类作文”做了一些有益地作文指导尝试与探究。

每篇专题训练都有一个标题:《坐室能知天下事》-----学报道  写信息;《风景这边独好》-----观风景  写游记;《插上想象的翅膀》------展想象  话思维。在每个专题训练里,有着三个角色“波波老师、慧慧、小宇”的不断转换,他们就某一个作文话题谈出自己的困惑、见解和方法。其中“作家怎样写”这个模块为学生们提供指导性的“范文”,波波老师就“范文”的文章结构、语言、以及特点提出很多可观、可学、可尝试性的意见。“同伴怎样写”这个模块很鲜明地为初学者们展现习作的框架“鱼骨图”,直观形象而又一目了然。“我也能写”这个模块为学生们提供难度系数不等的习作练习题目,很有操作性。“习作采蜜集”为学生采集到很多优美生动的词汇和段落,可借鉴性很强。

三、使用情况:此教材正在编撰出版中,将有待于学生们阅读和实践。

四、使用过程:拟将出版此教材,供高年级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也为学生们提供此类作文阅读指导学习使用。“读本”和“教材”的双向性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五、使用成果和需要改进之处:此教材将配合北京师大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学生作文教材》部分作文指导教材一同编撰使用。针对小学生语文教材的现状和问题,在小学生作文指导书本中,缺少像阅读那样的一整套教材。因为市场上98%都是应试作文选,没有一本真正属于作文教材的一本书。所以,通过此方面补缺,尝试改观“中小学作文现状不容乐观和弱化、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多多”的习作环境。 


校本教材参评编写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诉---皋陶古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