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育 |
昨日,我听了校内的一节语文公开课。这节课是由我校一位新任教师上的。教师准备很充分,教案设计很精细,教学重难点显现。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好,板书工整清晰,整个课堂环节紧扣、条理清晰,教师基本上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遗憾的是,还未等授课老师上完课,临到快要下课的时候,一些听课的老师就自动退出了课堂。我是其中的一位听课老师,可是没有这样动,我还是想耐着性子把这节课听完。
听课的教师为什么要提前退出课堂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教师觉得没有什么可听的了。授课老师已经使出全身的解数,让自己一览无余了。后面是没有精彩没有好戏了;再加上课堂剩下的时间不多,没有什么需要观摩学习的了。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听得久了,有点腻了。眼中的课,平淡如水。终于让自己坐不住板凳了,干脆提前儿早点离开课堂......
我想,可能还有一些原因。一节公开课,一个老师总是做了精心地准备,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上课前,备课、查资料、写教案,肯定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劳动啊。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作为听课老师,还是要听完课,这是起码的礼节。何况这样做,也是对自己,更是对别人的劳动的一种尊重。
但我们再深入一步地去想:听课老师为什么愿意提前离堂?授课老师为什么那样好的教学基本功,课堂上很卖力,课堂技艺展露无遗,可听课老师就是难以领情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联系自己的教学,看到公开课课堂上的一些情形,确实让我想到很多。
好的公开课,授课者一定要善于组织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所以无论怎样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一年级学生,进行公开课,更要组织好自己班级的学生。开学已经将近两个月了,我想作为一年级新生,还要加强课堂上的常规教育。比如,一定要在课堂规定的时间里“坐好”,回答问题要“举手”;当同伴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自己要学会“倾听”等等。这些课堂上看似简单的常识,学生做起来不是容易的。一年级孩子就是好动,注意力也不持久。上课的时候,很容易被其他“新鲜的玩意儿”吸引过去,忘了听课是常事。加上这个班级的学生较多,学生间相互影响不可避免。教师“眼中有人”,要时刻不忘授课对象的微小变化。授课老师一方面不忘“心中的教案”;一方面不忘眼下“授课对象”。怎样把“心中的教案”与“授课对象”很好地对接,这是教学的关键。否则,你累得满头大汗,孩子就是不领情。时候久了,这样不好的状态会蔓延,只能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授课者不是不知道,看了只是着急,又反过来影响自己上课。为什么出现学生与老师课堂上“两张皮”的现象呢?一个是初教者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一个是执教者组织课堂的意识不强,认为课堂主要是教师的发挥。授课者放不下手中的“教案”,唯恐弄错,或者讲得少了某个环节,和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有出入。一句话:怕就怕自己游离了自己事先预设的教学设计。或者我们这样说,是预先的教学设计框定了自己。授课者没有看到课堂是动态的,你有好多想不到。何况作为新手,还在乎课堂底下那一双双“专业的眼睛”。越怕自己发挥不好,自己真的表现的状态不理想。
好的公开课,授课者一定在意课堂中学生生成。前面我们说这个年轻教师写的教案精细,也就是说,她对课堂上有她的预设。一个教学设计,其实就是一节课的整体预设。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人曾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
“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我们这位年轻老师在自己课堂上看到的是“大鱼”,没有在乎那些“小鱼”,甚至是从不在于极少数不忘网里钻的“鱼”。这节课拼音教学“an
一堂课,老师总是想带上许多“苹果”让孩子欣赏、品尝。问题是,怎样让孩子都来欣赏品尝到“苹果”。公开课,“果子”更多,孩子会不会欣赏、品尝、领情?这是让听课老师和授课老师思考的问题。不要忘了,孩子那里也有生成,也有“果子”,授课者要适时地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