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这似乎就是个非常老的教育话题,难以写出什么新意。教育改革这么多年,有些教改处于深水区。无论怎样,学校教育在于教书育人,教师更不例外。怎样教书,是个大话题,也是个值得永久值得探究的课题。就目前学校教育而言,衡量“会教书”的尺子,无疑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些月考也好,期中、期末质量检测也罢,都是学生为之奋斗努力的一个个目标,也无意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标杆”。
“教学水平标杆”的偶尔性和必然性。一个授课教师,所授班级学生对他而言,有着好多的偶然性。尽管有着一些名师效应,一些学生是冲着名师而来的。但现实的状况是,这毕竟是少数。一是名师本来就少。二是即使学生觅到自己心仪的老师,学校处于班额、平衡等因素的考虑,有了干预,也会貌似把好多学生摆错位置。所以就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所享用的是一般的教育资源。一些学校采用摇号分班,就是这个原因,它避免了好多人为因素。班级学生个体来源,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充满着偶然性。我们的一些学校,在组建新班分配班级学生数时,采用分数段均衡分班,最后落实到每个授课教师,有的硬定,有的抓阄,都有着好多戏剧性、偶然性。
学生在自己的班级落了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孩子的成长是必然的。身心成长有快有慢,有多有少;学业成绩更是这样。学生个体是自由的,也是不同的,这是客观实在的。一个学生有了确定的班级,有了和授课教师必然的联系,特别是教学上的相长。学生个体学习目标的树立,班级方向的确定,师生班级文化的认同,教研艺术的探究,铸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班风、教风、学风都有可见性。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有着必然性。
“教学水平标杆”的静态性与动态性。就一个月,或者一学期,学业成绩是静态的。那是已经上了授课老师的成绩册子。就一个班级学生而言,学生数稳定,学生整体成绩相对稳定;这是静态的。一学期,或者一个学习阶段;学校给予一个班级学生的所有授课老师都是确定的,没有调整,或者大的变动;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老师还是那样的老师,这也是静态的。一个学生,所学习科目,或者研修的课程,有着确定的目标。每学期所学的课程都是确定的,甚至课程的节数都是固定的,这些都可以说是学习资源的静态性。
但是我们做老师的,最为明确的是:学生是动态的、发展的。每天的学习,决定着学生是发展的向上的前进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更没有不再变化的学生成绩。一段时间的心智成长,一段时间的教学相长,学生老师都会有着变化,这种动态性是必然的。不过,有缓有急,有快有慢,有多又少,这是因人而宜,也因师不同。何况,就一个班级来说,一个学期,学生数会变化的,转进转出,班级学业成绩优劣会发生转化。这是不为授课老师意志为转移的。学生永远比着老师成长得快,也流动得快。从教学眼光来看,学生学业成绩会有起伏波澜,也是流动着的。
“教学水平标杆”的实在性和虚妄性。有句话叫做“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还真的有着一定的道理。原来这句话真正地用意是勉励人,不要在学业的路上,翘起自己尾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这样的道理,我们的前辈,真的讲得不少。其实,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也有它科学的道理。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成绩,一般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可以叫考试成绩。一张试卷真实存在,考了课标上的好多知识点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是可信无疑的,也是被千万次考试所证明的。所以就这点而言,考试成绩有着它的实在性;考试成绩反映出孩子实实在在地学习努力。同样,考试成绩至少反映出一个授课教师那个阶段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现实中,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们知道,就一次考试来说,一张试卷考的知识点,有着它的局限性。或者我们可以说,一张试卷,有着它的局限性。它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万无一失。所以,就一次考试成绩而言,有着它的局限性,也有着考试成绩的虚妄程度。就学生个体而言,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的,总是存在。我们不能说这个学生没有潜力、没有发展前途。这里有我们常说的“某张试卷不适应”,或“这次真的考砸了!”的说辞。难能可贵的是,考生还在坚持着下一次,老师一直在勉励着自己的学生“再来一次”。所以:考试,从某个角度而言,永远是“再来一次”才是最真。考试成绩的暂时性、虚妄性,决定着孩子们要不断地肯定、不断地否定,这真的是辩证法的运用。
好了,我们试着分析考试成绩的“两面性”,就是要我们更加客观地、明确地、公正地对待孩子考试成绩。孩子看重的,家长和老师不无担心和纠结的是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的下滑。其实,我们往往注意了学生考试成绩的必然性、动态性、实在性;而忽视学生学业成绩中存在的偶然性、静态性、虚妄性。有句话叫“成绩好坏都是相对的”有着一定道理。没有绝对的“好”,更没有永远的“坏”。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到学生学业成绩,有利于公正地评价孩子,也有利于授课老师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特别是对于“一考定终身”那种类似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