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雨
文
一首老歌,可以沉淀岁月;一段岁月,融进在一首老歌里了。时间能够遗忘一切,而他的歌声挣脱了时间。姜育恒《再回首》很难描述他的好。初听如沐春风,再听气息精致,又听花开水流自在自然;初唱忘我,再听忘世界,又唱我已经如此融入这世界。校园里几位好友,偶尔的聚会,三杯两盏淡酒入怀:世界着实可爱,眼前花枝招展,身上心热口热,几个人凑着要去城里KTV了。我唱的最多的当然是《再回首》,不管别人的感受,首先自个儿沉醉。听得多了,敢情别个老师第二天清早就调侃:“‘再回首’,今晚可行?感动还是动感。。。”
有一段时间,我好想听歌,一个人,静静地听默默地想。人之中年,方才有着这样淡然心情------不再争那花红柳绿;喜欢素白,喜欢空寂,喜欢书房那种宣纸的黑白的淡雅,还喜欢那种“隔座听歌人似玉”薄愁的意境。和着尘世红颜,酵着柔情蜜意,有时也会无端落泪----尽管歌里唱的多是这情爱世界的美与好,可是我明明知道,这世上本是千疮百孔,没有那么多的美与好了。反反复复,回回旋旋,一遍一遍地唱着那不一样的感觉。《别让我一个人醉》的孤独,《跟往事干杯》的洒脱,《多年以后》的寂寥,总忘不了《驿动的心》,最终还会在《男人的心也会痛》缠缠绵绵。。。就着雾霭略淡的夜色来临之际,还是吟唱那首《再回首》最熨帖---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
从从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恍然如梦
再回首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从此无心爱良宵,任他明月下西楼”就是我此时的最好表述吧。奇怪,此时捕捉我的灵魂竟是这样的歌这样的旋律。
有研究表明,人与人的沟通,70%交流的是情绪,30%才是信息。音乐作为一种有效信息含量偏低的沟通形式,情绪所占比例更高。姜育恒的歌让上了岁数的男人惊诧于内心的丰富,感动于情感的相似,更是吃惊于情绪的一网打尽!伊,似曾相识;我,久违的感动。让我们心底那些恩怨悲欢喜怒哀愁与世界丝丝入扣每每对接,男人更细腻,也悲怆,还温婉。男人是冰山,冰山上的沉静,冰山下的波澜,男人都拥有。男人很累,男人易醉,男人可没睡。我们不必为这个世界忐忑不安,我们不必为这个世界忧虑和恐惧。我们能从音符里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了一种自我归属感、神圣感、幸福感。幸福也是一种能力。你看,大街上那些匆匆而过的人,那些身带耳线的人,那些貌似毫无表情的人,心思竟和我一样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不见大江,但有波澜;又来大河,心过千帆。时光倒退至初识姜育恒的辉煌时期-----上世纪80年代。对于刚从机械集体主义中走出的中国人,好多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就在那些歌中,就在那些扑朔迷离而又可感熨帖的音乐里。
无独有偶,在那个时代,美好的东西犹如春笋般破土而出。韩宝仪,多么温婉的名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曲《粉红色的回忆》曾响彻中国大街小巷,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放着韩宝仪的歌。韩宝仪最大的特点就是欢快,甜美,柔情,略带忧伤,很多老情歌,由韩宝仪唱出的是完全不同的味道,那种轻快中的热情奔放,舒缓中的卿卿呢语,还有那淡淡的情感流露,绝不拐弯抹角,却也不欲说还休!甜美清澈的嗓音,时而轻快活泼,青春洋溢,把少女情怀表露的真真切切,有时又那么哀怨惆怅,凄美缠绵,使人不免唏嘘,催人泪下。听她的歌,总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还有《无奈的思绪》之潺潺流水直透心田。独爱这样两个人的歌,多听不说,一直痴迷着寻找原因:一个沧桑一个温婉,一个大漠孤烟一个小桥流水,一个潺潺若泉一个落雪无声。无比相似在于,他们都是将情绪抽象化、通感化、极致化的高手,歌声一起如携重兵天降,让你尽失抵抗力而碟盔弃甲。甘愿落花流水之状,又起绿雪荡漾之境。
多年以后,真的走到你潇洒我漂亮的时代,那些痴男怨女有着多少柔情多少泪,在雨中,情难枕;梅花三弄的深巷,我的心没有回程。。。哲学上有个“本能缺乏论”,说人其实是没有本质的。亚里斯多德主张非人的一生不足以评价其人,中国人讲盖棺论,知人知面不知心,都是这个意思。哲学家也是吝啬了点。那些能够通过一首歌、一句话、一行诗等这些不直接体现生产力的东西而产生共鸣的那些情绪,就是人之本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基本配置,与地位财富无关,与时代环境无关。不管你在意不在意,不管你藏着掖着还是张之扬之,它都在那里。静,也是听;闹,也得听。并有着愈演愈烈之燃势。
承认了这点,我们的情志似乎有路可走了,日子也少了些拧巴,多了些熨帖。丰俭由人,快乐随心。身在杏坛中至今清贫的我,精神富足足矣-----“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歌声与歌词又在心间飘起和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