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旁听哥”给我们的启示

(2012-12-13 06:36:24)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

鈥溑蕴玮澑颐堑钠羰



                                            听雨 


       

    一个叫张文的年轻人,坚持在复旦、北大、清华和人大旁听,4年下来听了200多门课、100多场讲座,积累了50万字2000多页的课堂笔记,还加入了100多个社团。单就这些数字可能让那些在大学殿堂里读书的学子惊讶不已,原来4年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更让学子们没有想到的是,4年4所名校的学习积累,让张文得到了一位低产集团董事长的认可。如今他已是董事长的助理,不再依靠父母的资助。一发不可收,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去香港大学、哈佛和耶鲁游学。

 

 

    4年,对于许多在大学校园里听课的学子来说,不过是完成一次本科教育过程。他们通过按部就班的学习和考试,取得学校和社会认可的文凭。4年,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除了大学的学习和活动外,可能没有太多的精彩。我们在惊叹张文的传奇的经历的同时,也不经意地留下一些思考。

 

 

    坚定的选择可以成就让人想不到的辉煌。张文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大学正规地就读,可他选择了在一个门内、门外人看起来可能都不太光彩的“旁听”,其中的冷落、甘苦、彷徨只有他自己最心知肚明。那么多课程,那么多的场次,还有那么多的笔记,需要多少汗水,需要多少努力,更需要多少毅力----“既然这是我选择了,我就要对自己负责。”真正的学习是自我学习,张文用自己的实践又一次证明这个朴素的道理。

 

 

    我们不禁又想起了一位大学门卫十年写成一书,系国内首部研究曹诚英著作的老人查辅成。2002年底,查辅成到科大东区322楼学生公寓当门卫。接下来的6年岁月是他人生最充实也是最丰富的时光,因为他决定写一本关于曹诚英的专门著作。查辅成说,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研究曹诚英的完整著作,于是搜集资料便遇到了诸多困难。“当时当门卫,每星期能休一天假。我和其他同事调休,积累了三四天假期就到曹诚英老家找资料。”从2002年底到2008年,为了搜集曹诚英的资料,查辅成无数次自费奔波到绩溪、黄山等地。除了对曹诚英亲人的采访,他还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此外,查辅成在平时看书报的时候,一看到关于曹诚英的内容就剪下来。记者在他家看到,他保存的关于曹诚英的剪报就整理了厚厚一大摞。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当中,撰写的《江南才女曹诚英》已经完稿。-----“写了曹诚英后,我还想写一本关于胡适家族的书。”查辅成说,写作已从当初的选择成为了他的一个习惯。 

 

   

     想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参加自学考试长达12年,3个专业,2个本科,近50门专业课,走进考场50多次,其中的坚持与艰辛真的很多很多。现在回过头来看:自考更多地是对自己心智的重新认识,是对自己的“旧我”的否定,也是一个“新我”的接纳,这是一种被自我否认、排斥的过程,我付出的精力要比我想象的大得多。 那种来自自考中的静静守候、静静等待的品性,将深深地镌刻在我自己过往的和今后的生命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得坚持!我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当初的斗志----自考,对我来说,更多地完善了当初的一种选择,一个大学的梦;它很少有外界的压力,在这没有围墙的大学里。还是最欣赏那句朴实的话:真正的学习是自学。

 

 

    宽容的环境可能更能造就一些特立独行的人才。张文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当下盛行的过分功利的教育气氛的一种嘲讽。人们可以远观,但不可以走近去效仿。因为这种特立独行的学习方式需要各种条件,其实不比正规的循规蹈矩读书的学子们所需要的条件更简单。特色不可复制,张文只有一个。要想像张文那样“旁听”,首先要有兼容思想的学校和宽容的同学以及有教无类的教师这样一个大环境,再加上他本人完全异于常人对世界认识的头脑、心力和体魄;那有财力和理解力的父母也不容忽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终究使好多各行各类人才拔尖而出,这倒使我们想起好多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的重要----比如电视平台“星光大道”、“非常‘6+1’”、“最炫民族风”等,自然想起“大衣哥”、旭日阳刚、韦唯。。。尽管他们的幸运还是属少数,但我们终究看到另一天地另一片阳光-----“一扇窗户的打开,上帝在召唤每个人的努力,也会给于普通草根民众青睐的机会”。就像张文的幸运,不仅仅是因为获得众多知名大学校长和老师的包容,更重要的是,他取得了很多应届大学生都不可能取得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路还很长,路再长也在自己的脚下。“旁听哥”并非歪打正着,名为“旁听”者,心却有着“正听”生下得更多的功夫,有着更佳的学习境界与学习劲头。游学终究是一个过程,而非终点和目的。就像有人说的:不要把游学经历当成一次追逐“吉利斯”记录的过程,而要能够真正潜下心来做学问,获得自己梦想的真知。这样的名人现时就有一个----莫言就是。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