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让学生“敬而远之”

(2012-12-04 05:06:43)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

莫让学生鈥溇炊吨

                                            听雨 



                                          
             

    也许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我来到学校总是比一般教师要早。有时拿着自己喜爱的书或报刊杂志,喜欢在班里找个角落坐下来,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有时孩子没有看到我在那儿,甚至放肆地大唱或毫无拘束地说叫,我也不在意,以致斥责他们。时间久了,有的孩子学着我的样子,静心地看书或做自己喜爱的事。有胆大的孩子凑到我们身边问:“老师,看的什么书?这样精彩呀?”我只是笑笑,把个书的封面亮给孩子看。孩子一乐,好奇心满足了,露出一脸阳光。我也被感染咧嘴微笑。我觉得这样的轻松气氛很好,互不施加任何压力。这段光阴孩子肯定也是喜欢的,他们有时也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让老师分享,还有些想不到的“土特产”呢! 

 

   

    想来现在学生与老师真正在一起的时间确实不多,就个体老师而言,这种惬意的时光更显得难得。除去课堂上必要的教学时间,除去课间活动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间就是固定常数,它很难增量的。加上现在孩子学习的任务都不轻,大量的时间都耗在看书作业上,空余下来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更是稀少。教师的备课也不一定就是拘泥在办公室,而也应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甚至与学生一起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越近,就越能了解学生、体会学生、贴近学生,就有成为学生的伙伴,教育才有可能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课堂之外和学生在一起,往往更能了解一些平时不易知道的“原生态”的最真实的学生情况。教师身在教室里备课,稍留意一些班上学生各方面的动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活课程、新学习,师生这种共处往往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班主任老师从学生的自由活动中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会更生动、丰富,在班会上教育起学生来针对性会更强。

 

 

    这样说来,寻找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也是学会与学生相融,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教育者努力去打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话的用心去琢磨:至少师生人格是平等的,友谊是相互的。听一位朋友说,有一段时间,上小学的女儿天天回家问自己的数学问题。朋友问孩子:为什么不在学校问老师?孩子说不敢问。有问题不敢跟老师交流,学生就不能获得老师贴心的帮助,师生间就不能有心灵的契合。大家知道,几乎每一位学生刚开始都具有向师性,第一次见到老师大都会热情问老师好。孩子是满怀憧憬走进校园、走进教师的。但随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很多学生变得不愿意听课、不愿意问候老师、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有的甚至不愿意上学了。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老师没有回应学生的热情和需求,有的甚至会有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师道尊严”还相当有市场哟。

 

 

     有人说:生无礼,师之过。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著名教育者吕型伟先生就说过一件往事。他当年在浙大求学,一次与同学在校园内散步,正好遇上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估计校长既不认识也不会理睬他们,便从他的身边走了过去。没想到竺可桢却叫住他们问:“你们认识我吗?”他们点点头。竺校长有些不悦地说:“既然认识,为什么不打招呼?”当听说他们是师范系的学生时,竺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师范系的学生今后要当老师。你们现在这样对待老师,以后能当好一名教师吗?”他们一听只好低头认错。吕老说这件事影响了他一辈子。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是一件不可以忽视的小事。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与老师相遇时,应当尽量打招呼;当学生向你问好时,老师要热情回应。我们要向李镇西老师那样,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平时尽量创造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

 

 

    我还有个习惯,无论上午还是下午,只要最后一节是我的课,放学后我总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目送学生走出教室,摸一摸这个小脑袋,拍拍那个小肩膀,给他们一个甜甜的微笑。当听到学生稚嫩的童音叫“老师再见”,我心里总是暖洋洋的。我无法板着一幅“师道尊严”的面孔,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我只要一到校园,会招来更多更亲切地问候。

 

   

   “亲其师,信其道”----好的传统就得好好继承它。应当说,与教育体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相比,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相融性始终是一个被忽略的因素。学生每一天、每一时都处于变化之中,教育者应做好预设和准备,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入学习状态,这的确是一门教育的学问。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