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雨
文
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妈妈,你爱爸爸吗?”。。。
--------引自《爱如茉莉》(苏教版五年级 第十册)
茉莉,平淡无奇;茉莉,纯净洁白;茉莉,清香无比。。。教学《爱如茉莉》让自己和孩子的身心真的都得到一次香的熏陶、爱的洗礼。
现在的孩子,大都生长在家庭爱的蜜罐里,非常“6+1”的家庭格局与呵护方式,好多孩子似乎生在福中不知福了。在没有学习这课前,我把《给爱多一点时间》的录音,在班里进行播放。《给爱多一点时间》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小女孩,5年的时间,一直渴望一个有父母陪伴的“儿童节”的故事。一句“我应该没有儿童节吧,我是个大人了”,让很多父母潸然泪下,不少网友也被“父母亲的时间是儿童节最好的礼物”这句话所深深地打动。转折点出现在今年的儿童节,爸爸发现通过百度,在家也能把地瓜干卖出了,小女孩度过了一个有父母陪伴的儿童节。。。
好了,温馨的故事带来孩子们好多感动,也熏染了班级学习的氛围。班上有不少留守儿童,首先有了感触的肯定是他们,从他们红红的眼圈可以看出。班上一下子显得少有的静悄悄,我看时机有了:“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人和事,生活中有很多的爱,只是我们不经意地让它们白白地流逝,甚至我们压根儿从心里就没有感觉那是爱,对吗?爱,需要心灵,需要感知,需要体会------让我们来感受一番平凡可又别样的“爱”吧 !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请你阅读课文《爱如茉莉》吧!”
课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文恰似一幅清丽的水墨画,犹如清澈的山泉,又像清香的绿茶,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照看妈妈”这件小事娓娓道来。作者在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一幅温馨的画面:妈妈在漂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修剪茉莉花枝,给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当作者问:“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妈妈随口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这样地回答给人耳目一新。这不仅让作者不理解,也让我们读者如处雾里,难道真爱与平淡无奇的茉莉花之间可以画上等号?茉莉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我们往下读。
下文更为精彩的是:妈妈生病了,作者剪了一大把茉莉来看望。看到了爸爸为了照看妈妈,不到陪床上休息而而紧握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作者把茉莉花插在瓶里,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开来。。。这些细节不要急着要同学们谈“感受”,在前文老师范读定下基调后,我引导孩子反复朗读,鼓励个性化的、有自己理解的读。只有读,读通读顺,读出作者写文的“韵味”,感情的潮水自然会缓缓流淌出来。。。就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上《第一场雪》,只是从读中入文、以读代讲:“谁把大雪读的很大?”“谁把大雪读的很静?”“谁再把大雪读的很美?”。。。就是这样简单地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真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言”。简简单单地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深入浅出,复归朗读,以生为本,以学为要。不同层次的朗读,会把文章读的很顺很烂很透,自然把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来,而不是我们教学常态的那个----“以讲代读”。
、
好的文章不是“讲”出来的,而要慢慢地“读”出来的,慢慢地“品”出来的,渐渐地“感受”出来;把作者的情感很好地传递给读着,以致在“读”的当中,读着的课文,大脑里会“填充”出文中好多没有的东西,“空白”被创造了,想象也就飞翔了。“书”读出来,“文”也就读活了。。。在孩子们稚嫩的童声里,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嗅到了茉莉的花香,懂得了平淡无奇的真正内涵。“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文章自然结尾,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更传出了作者和读着的心声。全身心的朗读,会让孩子很好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也很好地升华出来自读着内心对父母的深深敬意。
爱是什么?文章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更没有卿卿我我。当妈妈生病了,不能实现自己对爸爸的承诺----包饺子时,她让“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并且让“我”“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对爸爸的关切之情。爸爸也是一样,他没有吃完买的饺子,而是“直奔医院”。“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动,自己的手脚都麻木了。”“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了缕缕幽香,袅袅地钻进我们心中。”这些句子平实中透着意蕴美,最美的是文字,文字是最美的感受。孩子们在细读中深深体会到:爸爸、妈妈相濡以沫的真爱之情化作洁白纯净的茉莉,缕缕幽香,袅袅腾腾。孩子们真的明白:真爱就在身边,真爱就在心里。
爱是茉莉的平淡无奇,爱是茉莉的洁白纯净,爱是茉莉的袅袅清香-----给课堂多一点自主,给孩子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多一点朗读:爱如茉莉,历久弥香;真爱无痕,至爱无声。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