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最近在“阅读与语文教师成长”研讨会上作了《让学生跟着真正的读书人学习》的主题报告。来自河南、陕西、山西的近400名与会教师聆听了报告,引起很大反响。“连去趟洗手间都怕漏掉了重要内容。”这是很多教师听王栋生报告的真实感受。好多教师在听了他的报告后有一种强烈的“精神站立”的意识:“很多教师慑于应试教育的威力,拜倒在分数的脚下,除教材和习题上的文章外几乎没有什么阅读。没有独立的阅读,也就没有独立的思考,很多教师的大脑长在命题人和教材编写者的嘴上和笔下。。。只要教师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学生的阅读积累不是语文教学的瓶颈,教师阅读的不足是教学改革的困难。如果站着就能把分拿到,干嘛要跪下?”王栋生毫不含糊地说。
社会风气的浮躁,带给人们更多地是功利,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人真的不多。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样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靠后全忘记”,美国大学首先重视是阅读 ,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在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对话。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讲课,这被人戏称“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着昨日的故事”。不久前,张帮群学者对城乡3000名教师的读书状况调查中发现,教师不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一年能够阅读5本书以上的教师占1.2%,阅读三本书的教师占2.4%,阅读2本书的教师 占4.2%,一年没读一本书的教师竟占92.2%。惊讶吧?不读书的教师怎会培养出读书的学生?
一次跟骨干教师座谈,王栋生问一位教师:“今年读了几本书?”那位老师说:“学校还没发。”“这样的教师怎样面对学生呢?”王栋生发自内心感叹着。“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把聪明的学生教的不会学习。”“语文教师的课堂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越多,在课堂上越自在。”“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这样的观点怎么不“震撼”与会的教师?
看到自己眼前的教师大都匆匆地来校,又是迟迟地离校。他们大都的时间在办公室度过,单就语文教师看,大都又是批改作业和备课;偶尔地休息是上上电脑,打打牌。白天自然是压根看不到那位教师在阅读教材意外的书籍了。读书的天地萧条的很,言谈的不是分数,就是薪金,抑或是网上的奇闻异事。写过一篇文章《教师手拿一本书未必不好》,称赞的是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在全校师生中推行“手拿一本书”工程,实质上也是对本校自己工作环境的感叹:我们身边的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作业,安全、卫生、纪律,其实除了教科书和一些教学资料,用于课外读的书确实不多,如今教书的不读书,并不离奇。好多教师还是凭借师范的功底做着教书匠的工作;就是继续教育与培训,也是大而化之,看看、抄抄了事,从来不读书的还真有人存在。要么搞个公开课,找找资料,应酬应酬;写写论文也是充于职称的需要。好的也只是上上网看看讯息了解了解教育动态,至于静心读书的真的不容乐观。。。
心动不如行动,如何坚守语文教师自己的家园?如何拯救教师职业尊严?如何让自己的内心足够的强大?王栋生的三句话可能给了我们答案:“凡是学生看到的,就是教育。”“语文教师读的不是文字而是智慧。”“一个教师应该带着全部的阅读史上课。”------阅读是教师生命方式。农村学校开展阅读阻力肯定不小,但阻力越大越体现出推广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校长的阅读带动教师的阅读,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也是一种好的策略。真的希望“今年读了几本书?”在每个老师和学生那里,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