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备受争议的厦门大学爬树课,在学习了两周理论课程后于10月24日下午进入实践阶段。授课老师在进行完上树和下树演示后,30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迫不及待地体验上树,现场笑声不断,不断传出“太好玩”的感叹。
想起自己小时候也爬过树,那是淘气。一般大人是不允许的,只是偷偷地和伙伴们玩;夏天时我们爬树最多。总以为树上有无穷的我们不知道的“惊喜”:有鸟窝,有桑果,有槐花,有那看不尽的风景。。。每当爬到上面,像是光荣地到了领奖台,等来了一份爬树辛劳后的快乐和满足。或吃着亲手摘到的野果;或拿着还算热乎的鸟蛋;或是头枕树枝、静养在大树的怀抱,把自己融进葱茏的绿意之中;或站上树的高度,再看远方的大树。。。总之,童年的爬树好比是自己在玩着自己的一个玩具:虽危险,却又无比惬意。真的,就像有句话说得很透很有诗意:那个年月,童年的好多的梦真的是挂在树上。我们那时爬树也没有经过多少训练,只是模仿会爬树的孩子,一下不行,再来一下;要是小腿肚儿或大腿根儿不小心磨破了皮儿,自个儿忍着,不敢跟自家的大人说。夏天不穿长裤子,不怕弄坏了衣服,就放着胆子爬。。。那个岁月,七八岁孩子光着屁股有的是,晒得古铜色的肌体蜷在树丛里,远看就是一个“大鸟儿”,在树上有时也学着飞翔。。。
爬树的经历对于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是个童年有趣的经历。那时如果要我们爬树,用现在的话说-----真的是“小菜一碟”;说手到脚到马上就来一点也不过分。没曾想到的是当初爬树的“痞活儿”如今一跃而成为校园里一个时尚,堂而皇之进入了大学殿堂,且将其理论化并设为大学课程。我们当初的爬树可算得上是个“自育”的了----自立自为,甚至无师自通;也没有负担,就是没事玩儿乐儿。不管爬的好看不好看、爬的对不对,爬上树就是本事,爬上树就有威风,爬上树就是快乐。
现在大学校园里练习“爬树”这一课,可以看出现今的孩子生活的单薄;同时也能够看出我们教育的缺失。爬树,本来至少对农村孩子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如果孩子还像从前的我们,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业上,有的是时间能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爬树自然是不太难的事。现在农村的孩子有了太多的“不会”-----不会爬树、不会游泳、不会插秧割稻,甚至连爬山也吃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乖乖地会坐着板凳的孩子,一个个会做作业的学生。。。如今的孩子有的太多的遗憾,确切地说,这种遗憾来自应试教育。
从前,不喊素质教育,时时处处倒有素质教育的影子;现在时时刻刻抓素质,孩子除了会作业会考试,还有几项真正的生活能力?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难道若干年后,我们孩子的一些基本的有关生命的运动技能----比如说走路、跑步、爬山都不会?都要等到大学里来培训?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还走路的?真的,本来就是自己的双脚,却不经意地失去了“走”的功能。我们发达了自己的大脑,却又弱化了自己的双手双脚。怎么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种落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就是一种超越?走不出脑体倒挂的怪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一辈革命家的“野蛮其体质、文明其精神”的全面发展观我们还记得多少?
现在的爬树的孩子肯定不会是那么轻松,现在的孩子生存在“臀不离椅,足不出户,昼夜全无”的读书环境,养成一个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手无缚鸡之力”的嬴弱的读书秀才生活习惯,让他们去爬树,真有“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的意思了。但是,话也说回来,毕竟,现在的“爬树课”已正式实施,“太好玩”的感慨也证明了课程的质量。笔者相信,学校开设这门课,肯定不是为让学生好玩,“他育”往往都是有目的的,虽没有我们那个岁月爬树的单纯,但再难也有做的意义。媒体先前报道也提到,厦门大学开设这门课学习的是美国经验,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
既然目的如此明确,我们想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认真对待此课,学习和教授遇险时如何通过攀爬来自救或者救人的技能。时代不同了,孩子的经历也会不一样。“爬树”---准确地说,只是个自救学习的载体,已超出“爬树”本身的意义。自然,我们绝不能把生命和安全寄托在一棵树的训练上,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有很多,譬如溺水如何自救、车辆被淹如何脱身、火场如何逃生等等,这些技能的取得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也需要课程教学的;而这些仅仅靠大学几节选修课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伴随的是终身,要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开始----就是爬树,能不能让他们尽早的“爬”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