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雨
文
一位教师简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晨,我远远看见操场上一个瘦小的男孩一动不动蹲在地上,手拿一个道理的矿水瓶,眼睛一眨不眨盯着瓶盖。我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那孩子看都没看我一眼,继续看着水瓶,一会又把水瓶倒过去。于是,我走过去蹲在他身边,继续问:“你在观察什么?”那孩子看了我一眼,仍没回应。
我更好奇了,蹲在地上和他一起看了一会儿,学着孩子气地说:“这瓶盖上有个小洞洞。”这时,孩子答话了:“是的,我在瓶盖上挖了一个小洞洞。”我接着问他在看什么,小男孩很认真地说:“你看这水滴一掉下来,跟着就会出来一滴新水滴,我用手一挤,谁就会线一般的流,过一会儿有成一滴一滴的了。”我紧接着问:“你知道什么原因吗?”小男孩摇了摇头。我告诉他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力、压强。。。我一口气说了连自己也没有弄明白的专业术语。本以为孩子会追问我,那孩子“哦”了一声,起身跑开了。
孩子起身跑开的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那一通费解的解释,让孩子觉得很深奥,难以接受。如果顺着他的话题,引导他思考,或者启发他“还观察过什么”“还想观察什么”,使对话继续,这样更利于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引导。。。
如何弥补?我将这个故事告知了孩子的班主任杨静。杨老师找那孩子谈话,得知孩子很喜欢观察动物、植物,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经杨老师推荐,这个同学给全班同学做了一次“观察介绍”,因为效果很好又被邀请到学校“小讲坛”,给全校孩子介绍。
故事很小,很普通,但处处流露着温情,令人感动。后来就是这个小故事被开发利用,打动了更多的教师-----这就叫“微课程”。这样的课程如何能打动人?从小现象里做出大文章。它源于细节。细节最动人,更能让人触摸教育的本质。
写过一篇文章《从整理作业本说起》,现在看来,也就是我的一个“微课程”,不经意的创造,那时不知这样的名词。其实不管叫做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抓住教育的细节,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创造出令人感动令自己感动的教育效果。
一天早晨,我发现收取的学生作业本大多有卷曲、折角、不平展现象,看上去很不美观。我理顺了几本,并让做好作业的同学和我一同整理。我要求他们整理到位:本子看上去不再有翘角、翻曲的纸页,全班作业叠得整齐、美观。几位学生一页页十分小心地收拾着。不一会儿,一本本作业整齐地放在讲台上。我满心欢喜,便叫停了正在早自习的学生,让刚才参加整理的学生发言,谈谈整理作业本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好难弄,太费时间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同学作业本保管得很好,轻拿轻放,很整洁”。有的学生说:“以后我们要爱惜自己的作业本,要有自个整理作业本的习惯……”我一听十分高兴,便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说到了“好的行为决定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决定好的命运,好的命运决定好的人生”这一大命题来,学生都入神地听着。这节早自习课仿佛变成了“早议课”。我还说到了“细节决定成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一些至理名言。瞧,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孕育了这么多做人的大道理!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越是看似很小的事,越是具有生活的真实性,越能提供教育的契机,越能贴近孩子的心灵。讲大道理是好,做大事是人人向往。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比比皆是的“小事”。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育者不应忽视这些小事。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仍然抓住那天的话题讲到整理课本,看谁的课本最新,保存最好,由组长评出该组的第一名;继而讲到整理课桌、衣着,讲到房间、校园、卫生区保洁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整理”,离不开“有序”。正是平时的一举手一投足诸多的“小行为”,铸就了我们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形象”,甚至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一个班的“班级风貌”,一个学校的“校容校风”。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入耳入口入心”的教育,是真教育、大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是这个理儿。入耳入口入心了,付诸自己的行动了,哪怕是一小步,一丁点儿进步,又何偿不是收获?所以,班主任老师应从平时学生学习、生活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入手,寓教于“真”,寓教于“小”。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班集体,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变化于斯。是的,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管理也好,“整理”也罢,都离不开一个“有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常常撇开一些纯粹的说教,而是利用类似整理作业本这样学习、生活细节实践加以点拔,寓教于平凡的小事指点之中。再比如给“班级图书角”图书分类整理;教室课桌凳的合理摆放;教室花卉的搭配等。这样的整理可以让孩子从一个个小小变化中感触每天的新鲜与灵动,也让师之那份感动带给孩子。。。
所谓“微课程”是基于微问题的微研究。微问题和微研究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引导教师放低视角,叩问细节,提升教育的敏感度。微研究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有了研究意识。这样的小故事开发地越多,折射出教师团队成长越快,而教师团队的成长又有效促进了学生发展。只要留心身边的小故事,只要身边的“小教育”,我们内心会生出很多感动;这也是教育孩子的不竭动力。其实,“微课程”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一种教育意识的常在,一种教育研究的着落,一种教育创新的呈现。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