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杏坛听雨V
杏坛听雨V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447
  • 关注人气:2,1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就是人

(2012-09-27 04:02:18)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

于永正老师印象记

                                      听雨 



    这件事已过三年多,可还是那样记忆犹新,还是那样余味无穷。特别是我每当走向讲台的一刹那,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我眼前;先生的那句话:“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真言不忘,铭刻心间,犹在耳旁。

  

 

  2009年4月25日,我们有幸赴省城合肥参加了华东地区首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大会,聆听了国内几位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讲课,感触颇多。特别是见到仰慕已久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大师于永正老师,心情更是激动不已。

 

 

    4月26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礼堂内春意浓浓,热闹非凡。华东地区各地的小学语文界专家和老师代表陆续到来。礼堂门厅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笑容可掬地同各地来的老师合影留念,他不时地调整着站立姿式来满足大家的要求,可谓应接不暇,他原来就是国内知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一眼看上去,他是那么和蔼,那么儒雅,那么精神矍铄。我们一行几位老师也抑制不了自己对于老师的敬慕之情,见他老人家稍有时间空隙,便上前恳请与他合影留念,于老师欣然答应了。高兴地说:“你们辛苦了。”并在留给我们的著作《教海漫记》扉页上为我们题上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字样,结体娟秀、洒脱。于老师话语虽不多,但他总是微笑着,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很快地打消了我们刚见面时那种窘迫与陌生感。

 

 

     这次于老师给我们讲的课是《杨氏之子》,课文很简单,简单到只有55个字;情节更简单,简单到只三两句就能把“故事”讲完。但到了于永正的课堂教学中就是不简单!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豁然开朗之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愉快、振奋甚至心旷神怡之感受。讲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对罗同学称赞幽默风趣:“合肥有罗氏女,年十二,甚聪惠”就有课文内容的味道(课文是古文);于老师的一系列动作和手语引导学生诵读,也让孩子表演,让孩子乐于“做”中学,孩子乐于接受而又兴趣盎然;于老师开课前的京剧唱腔字正腔圆,一板一眼,颇有大家之风范。于老师真是一个全能的老师,除了爱读书,勤研究,还习京胡、唱京戏、练书法,研丹青,弄诗文。他认为京剧艺术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韵味无穷的诗,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到语文教学中去。我想:这节课不就是他倡导的艺术之实践之典范吗?

 

 

    于老师年逾古稀了,依然童心未泯,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学。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交中去感受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近年来,于老师的语文教学,用专家的话说,越发平易、自然,充满智慧,更加得心应手。看似平易,实际是渐趋成熟的标志。诚如古人所言,这种“自然”、“平易”,“乃绚丽之极也。”难能可贵的是于老师七十多岁高龄还到全国各地讲课讲学,给青年教师传经送宝,一如既往地做常态课教学,课堂是如此地给力,真是不凡不易,确实可贵可敬。

 

 

    课,就是人;人,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积淀,文化就是拓展,文化就是经典。------这是我们此次合肥之行最大的认同与收益。

 


    

 

 

课,就是人
(右图2:作者同于永正老师在一起)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由鈥溄夥怕槿糕澦氲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