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文
9月5日,我校一年级开学了。我急得把刚准备上大学的女儿扯进校园,帮助我登记报名。班级里挤满了孩子和家长,我要家长排队,那长长队伍从教室的门口一直伸向操场。。。
今年一年级3个班,每班近80人,是历年班级学生数最多的一年。学校因条件局限,校舍与教师都很紧缺,本应正正当当4个班级,看来硬是合为3个班了。那种“一进教室,尽是人头,满是嘈杂的日子”真的就要降临了。教了这么多年书,教这么多人的班级,还是一年级的孩子,平生第一次!“这种局面”对好像也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都是个挑战,-----就像于永正老先生说的:不教一年级的老师不是完整的小学教师!我这样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
学校改变这种“学生多班级少”的局面恐怕还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当老师的没有不恐惧这样“超负荷”“超载”的班级,稍有一点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别的不说,每天学生的“安全纪律卫生”都成问题,教学的正常开展还真得费劲,每天能够安全地操纵这辆“超载”的列车不出轨,这上面都是不谙世事的“小乘客”-----这些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一位家长也不无担忧地说;“这么多孩子,怎么上课?”站在附近的校长说:“没有法子,会改变的,等等吧!”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倘若我们的孩子,你愿意放到这样的班?!可能不会吧。但我们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教育“超载”现实。我们只是一声叹息,或言辞凿凿地说:没法子,条件有限,慢慢来吧!。。。更有那冠名堂皇理由:这是上级教育部门的事,我也无能为力,这不关我的事。。。
客观一点地讲-----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均衡真的来到我们自己的身边,真的你我都有关联了!客观地来看:我们所教的一个班的学生数往往是一些村小的全部学生数。好笑?滑稽?。。。据说某地区有一个村小只有11名学生,而且那11名学生有7名老师看护。特别有意思的有一个年级竟是1名学生,且这1名学生就是不愿转学,现在的呼声又变了,不能撤并就不撤并----“涓涓小流难汇大海”啊!
村小与中心小学师生比分别是:1:1.5;1:39。-------教师工作量相差了26倍。教师的工资都是一样的,绩效工资实际上就那么一回事,相差无几。。。这也许是个极端例子,但城乡校际差别,农村与街镇校际悬殊,是个不容争辩和回避的现实!天天喊均衡,人人不均衡。有的学校没有了学生教,有的学校学生教不了------教学最起码是需要空间与时间的。一个教室容纳那么多孩子,孩子活动空间少了,必要的教学时间更少了-----老师每节课必须用大量时间去组织教学的。
我们再进一步地想想:一个实体连“时间与空间”都没了,那这个实体还能叫存在?这种数量上的不均衡,必然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我不妨再想想,我们的一些学校真的把学生重视到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在教”的地步?班级里转来的一位学生在村小上学两三年,刚进课堂连正常的坐姿都不行,默写“aoe,iuv”更难说了。。。-----教育资源浪费我们姑且不说,在一些基层,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这一实体越来越少,那里的教师的守望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信念,还有一种”生生奔城城欲摧“的无奈。。。
这边是老师数大于学生数,教者只得无所事事;那边是老师挥汗如雨,口干舌燥,人头攒动,“生意”暴涨!真是有点儿“东家不倒西家不发”的味道。。。时间久了家长不怨声载道才怪呢。时间久了学校不出问题也难。学校经历着从来没有过的阵痛,学校之间往往是一冷一热,一少一多,一盛一衰。。。大学校与小学校,强学校与弱学校就这样在中国大地上生存着、矛盾着、前进着。。。这些就在我们的身边,就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着。存在就合理吗?有人问。这种存在直接难了我们的老师苦了我们的家长。一句话:最终还是苦了我们的孩子!苦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
没有办法改变吗?大的我们不说,“政策方略”早己不加领会了。我们的基层单就指责所谓“上面”出了问题?恐怕不是。我们自己做得如何?一是我们的家长盲目跟风,只要有人转学,我的孩子就转,不管实际情况,来个“跟风”!二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只是“年年难作为”“年年不作为”-----只知等,只是等,还要等!“不出问题就行!”这是基层一般领导的一贯思维,从高层到中层,从学校到班级,从校长到老师。。。我们只是剩下就是这样的底线这样的底牌了。三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层层垒壁,关关相持,“动作”少且慢,只是问题来了,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想到如今的教育形势:“计划”与“市场”较量了,“发展”与“稳定”较真了,“平衡”与'失衡"演绎了。。。
“救救孩子!”百年前鲁迅大师的话震耳发馈;我脑子里也有这样的呐喊。又一年的开学会来临,一年级又要招生了。虽然我对我的班级已有一年的“火热”,一年的适应,一年的“磨工”,但一想起刚开学那阵,刚开学的队伍,心里还是打了个寒颤。。。
“没有法子,会改变的,等等吧!”我们和家长一样,就怕领导这样说,还是这样做。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